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4.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里)不处仁,焉得知?”
【翻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真的好。选择住处不考虑是否与仁者在一起,这算哪门子智慧?”
【说明】好的人文环境就是最大的风水宝地。
4.2【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翻译】孔子说:“不仁的人无法安心长期穷困,更不能享受长期喜乐。证得‘仁’的圣贤,无所不仁而心安理得;智者,能体悟‘仁’对自己有利,正在努力成为仁者。”
【说明】学道、悟道、证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安顿自己。
4.3【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翻译】孔子说:“只有仁者能正确地赞扬人,批评人。”
【说明】仁者虽然有臧否人物能力,却没有臧否人物的动机。
4.4【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翻译】孔子说:“如果立志做仁者,就没有烦恼了。”
【说明】仁者能跳出自己看自己,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自己,能理解所发生的一切(一以贯之),自然就没有烦恼了。
4.5【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渠道不正当,就不要占居;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是,渠道不正当,就不要摆脱。如果君子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
【说明】“道”主宰一切,有侥幸一时的,没有侥幸一世的。暴发户若不提升认知,很快就会返贫。
4.6【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翻译】孔子说:“我没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见过憎恶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其高尚自然是没的说;憎恶不仁的人,他刻意做仁德的事情,是为了不让不仁的东西沾着自己。现实中,有下决心拿出一整天时间践行仁德的人吗?我看大家是没有决心,而不是没有能力。也许有人缺乏能力,但我没见过。”
【说明】仁者能看到共建共享的增量,不仁者只看到不断减少的存量。仁者接纳万紫千红的世界,内心宁静平和;不仁者自囚于“恨人有,盼人穷”的牢笼,焦虑煎熬,痛苦不已。
4.7【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孔子说:“人的最突出特点,可以分类归因。仔细研究分析这个特点,就能弄清楚这个人的本质。”
【说明】人的优点与缺点,经常是同一个点。抓住这一点,或许就抓住了整个人。
4.8【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道”无法言传,因此,孔子说:“可以赌咒,如果早上听到有人把‘道’说清楚了,晚上我就去死。”
【说明】为什么不是“朝闻道,朝死可矣”?这是因为,要花一天来辩难、验证。
4.9【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孔子说:“读书人以求道为核心意愿,却以吃穿不好为耻辱,就不值一提了。”
【说明】道是形而上的,衣食是形而下的。两者是无关的,甚至是对立的。
4.10【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翻译】孔子说:“君子对于社会人事,没有亲疏、顺逆,只坚持合宜的原则与方法。”
【说明】亲疏是“私情”,顺逆是“私欲”。君子没有私情和私欲。
4.11【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翻译】孔子说:“如果统治者让全民有精神和物质上的获得感,老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如果统治者用严刑苛法治国,百姓就会唯利是图。”
【说明】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4.12【原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翻译】孔子说:“国家鼓励百姓发家致富,必然会导致民怨沸腾。”
【说明】国家应该鼓励百姓向道而生、向善而生。“人为财死”,人性本贪,奈何又更诱之、纵之?
4.13【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翻译】孔子说:“能用礼的思想方法治理国家,这有什么困难呢?不用礼的思想方法治理国家,要礼有什么用?”
【说明】讲规矩就有秩序,不讲规矩就混乱。全社会不讲规矩,就离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不远了。
4.14【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翻译】孔子说:“别怕没地位,要怕没真本领立足于世;别怕默默无闻,要追求能够名扬四海的真才实学。”
【说明】普京患无位,所以向俄罗斯人民承诺,“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普京当上总统,占据位置快三十年了,不仅无所作为,而且把俄罗斯带到了悬崖边上。
4.15【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曾参呀,我证得的‘道’,是一,是不二之法,是用‘整体观’来统贯事物,让各部分协调发展。”曾参(很不谦虚、不懂装懂地)说:“嗯,是这样。”孔子离开后,大家围拢上来问:“老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证得的道,有两条,就是‘忠和恕’。”
【说明】一以贯之,可以优先确定战略方针,也能够让每个战术细节达到最优解。
4.16【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翻译】孔子说:“对君子,可以从“义”的角度与他沟通;对小人,只能从“利”的角度与他沟通。”
【说明】这是沟通的方法。
4.17【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优秀的,要想法向他看齐;见到犯错误的,要反思自己,看有无同样的问题需要纠正。”
【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见到优秀的,会诽谤;见到鄙劣的,会嗤笑。
4.18【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孔子说:“对待父母的错误,要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发现及时劝谏,如果父母听不进去,更加恭敬而不发脾气;更加任劳而无怨气。”
【说明】孝不是一味顺从,而是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父母向道而生。
4.19【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孔子说:“父母活着,最好不要远游。即使迫不得已需要远游,也要做到‘出必告,返必面,期间经常写信’,尽量按时返回。”
4.20【原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多年之后,仍能保持老一辈的物质文化遗产,这才是孝呀。”
【说明】大张旗鼓发扬正确的,悄无声息地改正错误的,都是孝。
4.21【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忘记。(记住这个,)才能‘喜其寿、惧其衰’。”
4.22【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翻译】孔子说:“古代很少有言辞,是因为古人以‘说到做不到’为耻辱。”
【说明】说出去的话,覆水难收,必须兑现,否则,就失信了。人无信不立。
4.23【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翻译】孔子说:“能约束自己的,就极少失误、失败。”
【说明】《论语》是修身用的,作用目标通常是“自己”。
4.24【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孔子说:“德高之人希望自己说话低调迟缓;做事勤勉利索。”
【说明】讷于言,是谦虚,是承认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
4.25【原文】子曰:“德不孤(辜),必有邻。”
【翻译】孔子说:“有所得而不负恩,一定有人来亲近。”
【说明】人的社会化的起点,就是感恩父母、感恩他人。不懂感恩的,只能算是人形禽兽。
4.26【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翻译】子游说:“在君主面前唠叨(功劳),就会招致屈辱;在朋友面前唠叨(恩情),就会被疏远。”
【说明】居功是最危险的社交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