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仪式感,必要引用黄磊先生在《奇葩说》里讲的一段话,这是鸡汤文章的主流趋势。
“如果有一天,那个男的跟我女儿说,没有婚礼。我就会跟我女儿说,不要嫁给他。连那样一个仪式感都没有,我认为是不对的。”
而黄磊先生在节目中也说了,结婚时因为忙,没有办一场“像样”的婚礼,也没有度蜜月,只是匆匆和家人一起吃了饭。
一段话之所以流行,因为它符合了大多数人对生活的渴望。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别人偶然分享的生活经验却变成了我们的人生信条?
语言不止有主谓宾,还有定状补,生活也一样。所有的“拿来主义”都要在亲自加工之后,才会调制出属于自己的奢华质感。
有人需要仪式感。
一年365天,忙碌360天。上班拼工作,下班料理家。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个毫无存在感的伴侣。生日时想给自己放个假,背上行囊独自旅行,短暂的忘掉生活中的种种负担,无拘无束的看看蓝天和大海,释放积压的负能量。
就应该这样过一个放松的生日啊,有仪式感的,鼓励自己的。
另一半是个很平淡的人,生活无味的激不起任何涟漪,虽然除此之外TA无可挑剔,但依然希望生活中有一点点浪漫的小惊喜。如果每年七夕,TA愿意花点心思让我过上特别的一天,生活就没有缺憾了。
当然可以有这种朴实的期待啊,有仪式感的,与最爱慕的TA一起的。
有人喜欢热烈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有一点变化也要醉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庆一番。
有人喜欢激昂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向有一点低迷也要策马扬鞭浴血奋战,纵情拼一场。
无可指摘。
有人不需要仪式感。
刚好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吃遍特色小吃,一起走过大江南北。喜欢的东西还停留在潜意识里,TA已不经意间看穿你的喜好,不露声色的呈上礼物。红包经常收,礼物随时有,情话一箩筐。
哪天算过节呢?每天吧。
每一个今天都在复制昨天,有一点枯燥也更让人踏实。就像看着玻璃杯里插着的枝丫,长出一点根,再长出一点。微弱的变化似有若无,可是一个月之后枝丫也长出了花苞。
如果这样就会满足,还需要调剂吗?
有人喜欢平和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一成不变也不会觉得低迷,甚至也能乐在其中。
有人喜欢淡然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向跌宕起伏也不会迎风怒吼,甚至也能一笑而过。
有何不可?
生活的滋味千千万,我侧耳聆听你的故事,谱写适合自己的音符。
曲子还在酝酿,如何知道不动人呢?
“嘿,你的仪式感?”
“不,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