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那个夏天,对我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个夏天。
当我把学士帽扔向蓝天的那一刻,我16年的校园生活也告一段落。我知道,我即将走向那个让我既害怕又好奇的社会生活中去。
那个时候想象的未来,虽不具体,但一定有光芒万丈的底色。
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外资银行,这是一段被我很少提起的经历。
经过一段时间系统性的培训以后,我就被分配到银行网点开展业务。这一份工作,我仅凭满腔热血在做,不知道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因为有客户来,我就去问去聊就好,这就是那个时候我认知到的方法。不会总结,我认为成交与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我在团队中不算最差也不算最好,偶尔也会表彰到我。
时间就这样匀速流逝着。
直到有一天,我特别想把上班的时间快点再快点的消耗掉,在工作地点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让我特别煎熬。以至于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感受到了强大的同侪压力。我们有同等的学历,我们有差不多的家庭背景,我甚至一度以为我付出了超过他们更大的努力,承受了比他们更大的压力,可为什么同样是一个月,我们的工资会相差这么大?为什么他们有专门的午休场所,而我没有?为什么他们有绩效奖金,而我只有工资+提成?为什么我只能在他们的网点驻点工作,连工位都没有?这样的自卑,逼着我思考,逼着我下决定。也许,我需要换一个平台,比如去一家更“正式”的银行。于是我编了个理由,辞职了。那一年,我24岁。
第二份工作,我如愿到了一家“正式”的银行。在圈子内的感觉非常好,我有了自己的工位,也有了自己的位置。回头看来,这一份工作比上一份工作轻松多了,因为我有银行这个强有力的后台,我要做的就是遵照指令工作,完成的好,大家都好。很简单的规则。稍微复杂点的地方,就是用心。用心维护客户,这是我认为这份工作相对不太容易的部分,可后来也变得容易了,因为系统会生成记录,你一条一条去处理就好了。我的同学,大都也在银行工作,空闲的时候也会联系,但聊得最多的就是工资,其次就是吐槽。奇怪的是,虽然我们在不同的银行甚至在不同的岗位,可我们的收入基本却没有多大的差别,并且连吐槽的点都大差不差的。但吐槽归吐槽,我们都没有真正想过要辞职,因为那的确是一份既体面又收入还不错的工作,特别对女孩子来说。
直到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做完手里的工作,就开始打游戏。也想看点书,或者做点提升自己之类的事,但纠结两秒也就算了。
后来就有点疯狂了,因为游戏的通关感受带给我很大的成就感,我为了一关关过,我大笔大笔的充值。好了,暂停一下,我不是一个资深的游戏玩家,我只打最简单的消消乐,打着打着也打出了经验总结,自己还在给同事分享,他们都笑我。
这种无聊的感觉,麻痹自己的行为,你们透过文字能够感受出来吗?
也是那段时间,离职的念头在我头脑中反复的出现。我真的要离开了,再这样下去,我感觉自己要被折磨得疯掉。一方面对自己不求上进感到着急,一方面觉得这样也还挺好。后来,我没有太多纠结的离开了那家银行。那一年,我29岁。
我的第三段工作,也就是目前这一份。在开始之前,我却少了很多义无反顾的热血,横在脑袋里第一个问句是:我能做多久?
那时候我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当时的自己仿佛已经做过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工作一样,认为那些工作都是一个样子。我却偏偏对它抱有了特别不一样的期待。虽然我根本不知道接下来的路,实际该通向何处。
在2019年的7月的第一天,我发出了自己告别兴业的朋友圈。
正式与MetLife 结缘
这是我的第一次递送合同,真实的感受居然是有点想哭。
我不认为我讲的内容,我的朋友真的听懂了,而我能够确定的只有一件事情:在我还是一个保险菜鸟的时候,我的朋友仅仅是凭着对我的信任而选择了我,对这个事,我无比感恩。并不是那一个单子,而是那一份珍贵的支持。
我在Metlife 大都会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而就在3个月后,我遇到了第一个瓶颈,家人试探性的关心被我敏感的察觉了。“做保险这么累,收入又不稳定,好多人对保险还是有偏见。如果不行,要不还是回银行吧。”
我知道,事实上所有改变人生的选择,在一开始,可能都看起来充满风险甚至毫无意义。
我选择出去疯狂的玩了一次。
和我在Metlife收获的几位人生挚友。
接下来是找不到方向了三个月。10月,11月,12月我在艰难中完成了3M,虽然迷茫,但任何事我都有一个底线,就是你再糟糕也不会垮掉的那一部分,我称它为“无理由的傲娇”。
12月我们又出去玩了一次,这也变成了一次年度总结之旅。这也帮助我梳理了那个时候的混乱。
故事还在继续......
未知永远存在。
可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积累,你一直在成长。
所以,到了有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