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家庭生活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
“不要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
在推开家门之前,请把生意场上的怒火、烦恼、冰冷和控制统统卸下,用慈爱、宽容、舒畅和依赖的心情取而代之。
和一个懂得区分工作和生活的人结婚,到底有多重要?
既然重要,为什么大多数人如此难以做到?
2
梁立今年33岁,是个事业有成的男人,他几个月前结婚,妻子小玉温婉美丽,按梁立的话来讲,“懂得体贴人。”
但最近,温柔体贴的小玉却总是不开心,说生活得“很委屈”。
梁立一头雾水,不明白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周到了”。
小玉却说:“他所谓的周到,就是给钱。周末休息两天,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意抽空陪我逛街。总是甩给我一张卡,让我自己去。我不是想要他花钱,我是想和他一起出门啊……”
我把这话转达给梁立,问他为什么就不能陪小玉出去呢?
他很苦恼,说,“她在试衣服的时候,我还得在一边拎包等着,真麻烦,不如给钱省事干脆。”
小玉还抱怨梁立不认可她,比如梁立生日那天,小玉特意早下班,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还买了鲜花放在桌上。但等梁立下班回来,却听不到他的夸奖。小玉自然很失望。
梁立解释说:“我其实心里很感动,但就是不太会表达,也觉得这种‘感觉’没必要总是挂在嘴边……我一个大男人,不能总像女人那么感性,不然还怎么做生意!”
很显然,梁立就是典型的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
生意场上,梁立需要理性,需要决断,需要无情;
但家庭中,小玉需要一个感性一点,温柔一点,有情趣会聊天的老公。
工作和生活是两种不同的场景,需要切换不同的思维模式。
3
为了更好地在两种思维模式之间切换,我们有必要了解其背后的心理学原因。
在《怪诞行为学》一书中,丹·艾瑞里博士阐述了一组心理学概念,即,
——“交易规则” VS “社交规则”
在工作中,人们受到“交易规则”支配,与人打交道的手段是金钱和利益交换,人的状态往往是理性、决断、据理力争的。
在家庭中,在朋友之间,则是“社交规则”在发挥作用,人们表达情绪、传递情感,进行社会交往,人的状态通常是感性、委婉、难得糊涂的。
如果在“社交规则”范畴内,错用“交易规则”,就会破坏亲情和友情。
比如,在工作中,和客户签一个项目合同,谈判时,条款细节就要越详尽越好。
因为双方是明码标价,为各自争取利益,那么就要理性判断、锱铢必较。
但在生活中,太理性、太果断、计较太清楚就会伤感情。
相反,感性一点、笼统一点,重在传递一种感觉,社交效果会很好。这正是“社交规则”的核心。
比如,你的好朋友夫妇请你到家里做客,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如果你坚持要为这顿大餐付饭费,就显得见外,其实你只需要带个礼物来,尽管价格不对等,但表达了感谢和祝福之情,就达到了增进友谊的目的。
再比如,上文中的丈夫梁立,把职场上的“交易规则”错误地带回家里,在家也始终保持着理性的冰冷态度,指望用“甩一张卡”省去陪伴和交流的麻烦,同时也不注重表达赞美和感谢,让小玉误以为自己不被认可。
4
想要成就工作和生活的双赢,我们需要学会在不同的场景下转换角色,运用不用的思维模式。
想做到自如顺畅地切换,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很多人(无论男女)因为嫌麻烦,不切换,只陷于一种模式中,导致在另一个场景下,屡屡受挫。
这是门学问,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和练习。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威武像只雄狮说一不二,在爱人面前却像只小猫一样粘人,恭喜你,你将享受到人生更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