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傍晚,儿子问我可以玩平板上游戏吗?
我说不行。
近来一个月我都在控制他的游戏时间,刚刚有些成果,他的游戏瘾消减了很多。我可不想他又陷进去。
他拿着我的平板滑滑滑,我把一本赛车书放到他面前。他眼睛一亮,说喜欢这些车,就开始给我介绍各种名车、概念车。
吃晚饭时,他心不在焉,吃一口不吃一口的。我们的计划是晚饭后去迪卡龙,早就说了去迪卡龙买一个滑板。
他突然说不想去迪卡龙了,说给他玩十分钟平板游戏,才肯去。
没吃完饭,他就去拿平板了。
他说:“妈妈,我定时十分钟玩下游戏啊~”
我说:“我们作个约定,周末你写完作业,然后可以玩半小时游戏怎么样?”
他的注意力都在平板上,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我走到他身边,看着他手上的游戏,说:“你真的很喜欢玩游戏哦!”
他说:“对啊!游戏特别好玩,你卸了我的游戏,我都不能和队友组队玩耍了。”
“你被他们踢出队了吗?是不是挺郁闷的?”我好像能感受到他的不爽。
“还好吧!”他比较淡定。
我拍拍他的肩膀说:“我们准备出发去迪卡龙了。”说完我就去穿鞋了,他也马上跟过来。原先的对抗消失不见了。
改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想,或者是在我对他说“你真的很喜欢玩游戏”的那一刻。这神奇的一句话,代表着我对他的认可。他感到了我对他的理解,我知道他喜欢玩游戏,就像我知道他喜欢吃油菜一样。
不带任何评价的,妈妈看见儿子的真实情况,妈妈进入儿子的内心世界。
当他感到被深度看见的那一刻,内在的焦虑或阻抗就融化了。有什么好焦虑的呢?一个喜欢玩游戏的孩子,一个被妈妈完全接纳的孩子。
这就是同理心的神奇效果。
我想到上周参加荣美心理咨询公司的读书会大家分享的内容,出自《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那本书。一个孩子在地上捡了一个别人扔掉的泡泡糖放进嘴里,他妈妈又着急又生气。一是怕细菌感染孩子,又气孩子捡别人丢的东西吃觉得很没面子。
去迪卡龙的路上,我们说说笑笑,和谐又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