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近十年在飞速发展,将有史以来积攒的洪荒之力全部注入给了城南,中和,在高新南区也算一个特别的地方。
想当初,它应该是和大源在高新南区中是齐头并进的,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源早已不是当年的大源了,而中和似乎停滞不前,它的发展相对是缓慢的,不太宽的街道、各式交通工具、拥挤的交通、陈旧的建筑,让人很难想象这就是与世纪城、软件园一河之隔的地方,真是进一步繁华CBD,退一步遍地火三轮。
估计是靠近软件园的关系,就连中和最传统的交通工具,骑火三轮的现在也是与时俱进,随车配备WiFi,处处充满互联网的气息。
这栋楼矗立在这里很久了,像是见证着中和的各种变迁,等待有一天旧貌换新颜。
当地人更喜欢把这里称之为“中和场”,因为这里曾经是成都历史比较悠久的老场镇之一,自古便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水码头,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及人文精神。
中和中学建校于1931年,这所被省教育厅授予四川省第一所地处农村乡镇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其校区环境、教学质量在同等学校中也算是不错的,有多少的放飞的青春都从这里开始,每个从里面出来的人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灿烂的笑容,毕竟这里有他们最纯真最快乐的时光。
一直以来,经常有个疑问,中和属于那个区呢?双流还是高新,中和行政区隶属于双流区,由高新区代为管辖,名义上应该也算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的一部分(对这部分一直不太确定),欢迎各位指正。
说到中和,不得不说他的美食了,雄起中和兔、远东火锅,二嬢鸡爪爪、盐井记自贡美蛙、苏稽翘脚牛肉、鱼殿下、代羊肉、宴月楼、华楠小馆、主心骨排骨汤等等很多,这里吃的不仅份量多,价钱也是相因不少,所以在周边住的很多人都会过来觅食,虽然不好停车,环境一般,依然挡不住吃货火热的心,经常有很多家晚上9、10点等位的都有。
这两家以吃兔子为主的店,开了也有不少年头,兔子都是现杀的,原料是很新鲜,虽然地方不是很好找,但是人们还是会慕名而来,去过几次,每次都是被排队的人吓退回来,也算应了那句好酒不怕巷子深。
中午这些点生意都会比较清淡一些,待到华灯初上,下班的人们陆续回来,中和有点名头的店都会是人声鼎沸,来一个火锅,配几样小菜,外加老板自己配的药酒或者啤酒,人生也不过如此,简单些就会快乐点。
中和菜场(锦华农贸)这里永远是人来人往,充满生活气息的,每个人出来都是大包小袋的,生活的本质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白天在一河之隔的写字楼上班,每个人都是紧张而忙碌的,下班后的生活才是属于自己的,三五成群、成双入队结伴在这个市场里买到自己喜欢的食材,整上一餐美食犒劳自己。
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和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其实是根植于这里,在街边小巷、河边林荫下才是他们本来应该有的悠然自在的生活态度,在有阳光的夏日,在马路边、店门口或者河边,支起桌子,泡上一杯浓茶,或是打打小麻将、或是吹吹牛,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时光变迁,一切一切都在慢慢改变,周边的高楼大厦越修越高,邻里的温情也渐渐被一座座高楼所围起,或许他们也很怀念从前的生活,虽然这样的日子离我们渐行渐远。
蓉漂,理想很美丽,现实很骨感,许多在软件园上班的人很多都把这里当做首选,不仅仅这里离上班比较近,房租相对于高大上的高新区也显得平易近人很多,永远不知道这里住了多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每天清晨,为了上班不迟到、或是单车(晚一点连平时不想骑的破车都没有),或是公交(不时的看表,焦急的等待,然而等来的有可能却是一辆满满当当的185路),有时候明明只有几公里的路,却要坐半个小时,如果遇到阴雨天,那就更难说了,交通也就成了这些上班族抹不去的一丝痛。
所以很多人都会想,如果当初早点下手,在英郡有套房子该多好,或者说收入再高一点,在河的对岸租套公寓也行;可是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人生从来就没有如果二字,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才是自己能做到的。
经过多年的蛰伏,相信中和也该迎来自己发展的快车道,喜港城的开业,也结束这里没有大型商场的历史了,让中和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中和很多修整的道路也陆续完工,会让出行更加方便,相信假以时日,中和一定不负众望。
过去的人们不会忘记,铭记有心;
将来的人们心存希望,期盼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