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二季中董卿说:
“谢谢”的背后,有时候是恩重如山的相助,有时候是不动声色的善良,它也教会我们应该如何去爱这个世界。
林海音曾写过一句话:我们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爱不止来自亲人,也来自朋友、同学、师长、同事,甚至陌生人。不要只看到自己缺失的爱,要多看看自己得到的爱,懂得感谢。)
赖声川在旧金山餐厅打工的时候,客人很喜欢和跑堂的聊天,经常会问些“你是哪里人?家里做什么的?”这样的问题。如果他回答“哦,我在伯克利念戏剧博士……”基本上客人就没下文了。如果他说“我家在唐人街开洗衣店……”客人就会说“哦,这样啊,那很辛苦啊……”最后小费会给得很多。
(人们总是愿意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因为这样会让自己感觉很好,起码是比弱者活得好,活得成功。)
在某心理课上听到的:
对个人而言,复杂的决策相信直觉,比如买房买车这种复杂、又不涉及太多其他人的选择,为了让自己在购买之后更加满意,我们应该更信任自己的直觉。这背后的原理是,我们的无意识思维更擅长在可参考信息比较少的情况下做出最优的决定。对应到我们的感受上来说,就是“一眼看中,就是它了。”
越复杂的决策,直觉思维的质量越高。相反,像购买牙膏、日用品这样简单的商品,反而是经过思考之后的满意度更高。
(可以试着在生活中应用一下这个理论。)
蔡崇达《皮囊》后记中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
(记得在与人交往时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尽力去理解和尊重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
张大春《认得几个字》中讲到:
“乖”其实是个很不乖的字,最早在《易经》里,有“家道穷,必乖”的说法,这里的“乖”有悖离、违背、反常、不顺、不如意的意思。
到后来《礼记》、《上令狐舍人》、《西厢记》里,“乖”都还指背弃远离、坏脾气的意思。到了元曲、冯梦龙,“乖”才有了表示机灵的“乖觉”,表示可爱的“乖亲”这样的字眼。
(真没想到,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