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见识》这本书中有一个章节写的是伪工作。我理解的伪工作,从字面上理解,伪装自己在工作,特指那些不解决实际问题,用所谓的工作来充斥自己的时间,以得到内心的满足的事情。如果把我每天做的事情,和做事的方法进行梳理,那绝大多数的拖延都是因为伪工作,或者说为了拖延,而寻求的伪工作。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狗屎职业,作者把狗屎职业分成了五类。
随从型——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老板觉得自己很重要,比如柜台迎宾,无用的助理;
暴徒型——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显示这个公司很牛,比如牛津大学公关部的存在只是为了告诉大家牛津是个好大学;
胶布型——专门堵漏的,但是有漏子完全就是因为系统不太灵但老板又不愿意去改;
沟框型——专门完成那些“好像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是看起来不明觉厉的报告;
任务管理型——专门负责管理那些不需要管理的人。
看到这五种分类,一开始是觉得很犀利,后来则是细思极恐。如果对号入座,我可以在工作中明确的区分出的是胶布型、沟框型和任务管理型的工作。而我刚刚还在做的就是一个沟框型的工作。写一份报告,而这份报告,第一不会有人看,第二完全没有实质的用处。
这篇文章给出了为什么会产生这五种工作的原因,这些浪费资源的职业为什么没有被淘汰?因为这些地方并不是以效率为重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管理上的封建制”。各种组织和工作上的冗余,实际上是为了权利的巩固、以及系统内部的竞争而存在。从更广的意义上看,现代社会的很多工作已经被机器所取代,但是还是需要一个庞大的、体面的中产阶级、乖乖地每天“工作”(摸鱼)、领工资、消费、形成闭环,而不是去搞别的幺蛾子。
从大的方面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白领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上述提到的狗屎工作会越来越多。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在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总是会被教育的一句话是,小公司学做事,大公司学做人,其实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在一个小的公司,职责往往不会界定的很清晰,你要做很多方方面面的事情,但是你会很清晰的看到每件事做完之后的直接成果是什么,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在大的公司,往往责任界定的很清楚,工作流程很明确,甚至每一种状况都有相对的文字的作业指导书。你需要的只是按照公司的流程去做对应的事情。但很容易产生的一种状况就是,对流程负责,而不是对结果负责。当对流程负责的时候,我们是看不到最终的结果,我们看到的只是大的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而这个时候,我们其实很容易就会陷入到胶布型工作和沟框型工作的漩涡里。大的公司,往往人才很多,有时候会出现一种倒三角的状况,就是管理级别的人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真正做具体工作的人少,每次开会每个人都各抒己见,而真正落实的人已忙的不可开交,最后就是每次开会说的内容都差不多,做事的人还在按照以前的方式做,开会的意义几乎没有。
在年初的暖聚演讲时,有一句话印象很深,我们是要因为热爱而做选择,而不是因为恐惧而做选择。当真的陷入到这种狗屎工作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一边是自己的理想在日复一日的无意义中蹉跎,一边是现实中我们需要稳定的收入和日益懒惰的心不愿意走出舒适圈。
跳出伪工作的圈套,在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选择最难的那条路做。因为那条最难的路,往往才是最短的路。现阶段,我仍然愿意选择的是那些有直接意义的工作,这种意义,不是一定要有直接看的到的结果,而是对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人的生活,能够产生好的影响的工作。在我看来,这些事情,比那些空守着一份安全和容易要更能激发我内心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