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独孤久野
摘读:一度,我没见过三毛的照片。通过她的文字,我虚构出了一个三毛。她温柔,率直,天真,活泼,大胆,懂情调,很浪漫,有一颗敏感的心,欢笑的背后藏着忧伤,叛逆之中带着温情。她不想受到任何束缚,喜欢自由不羁地活着,对生命看得很透,不安分的心,只为走遍万水千山。当然,在我的虚构中,她绝对很漂亮。
01
十八岁的时候,我们大都渴望美好的爱情,憧憬远方,满脑子浪漫主义的想法,此时读三毛,便最合适。由于读过三毛,导致很多年里,我都想去远方流浪。大学时,读完大一,我的确休了学,背上行囊去了远方。半年的远方生活,我真切地体会到,流浪并不是那么美好。
当年,我去的是苏州。我便想,要是我去到西藏或是新疆,甚至是三毛与荷西生活的撒哈拉大沙漠,肯定会不一样。因此,我依然渴望远方,依然心怀一个浪漫的流浪梦。二十岁之后,再翻开三毛的书,就有点看不下去了。那时,我已经在读尼采、卡夫卡、伍尔夫等人的作品,三毛的作品,再也无法满足我求知的渴望。因此,我没再读过她的书。但直到如今,三毛那种走遍万水千山的生活方式,我依然很向往。
十八岁,正值人生的花季,我们年轻,叛逆,有梦想,渴望爱情。任何事情都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生,发生的一切,都不脱青涩与浪漫,还会伴随着盲目的叛逆和冲动。这便是关于青春的故事。三毛能走进我的青春,也有点偶然。我的同桌算是个文艺女生,她买了不少三毛的书,还有安妮宝贝的书,看得津津有味。闲着无事,我便顺手翻了翻。我顺手翻开的第一本三毛的书,是《撒哈拉的故事》,开篇就讲她怎么跟荷西结婚。粗略看完那篇关于结婚的文章,我觉得没多大意思。学习生活也没意思,在那没意思的日子里,我带着寻求点意思的心情继续翻阅三毛的书。渐渐地,我就读出意思来了。
书中,三毛写到跟几个朋友一起去山上过夜,写到跟荷西去海边捕鱼,写到偷偷地去看沙漠上的女人洗澡,等等,令我至今难忘。然后,我便喜欢上了三毛,开始大量阅读她的作品。十八岁那年,我渴望爱情,希望找到一个不一样的女生。班上的同学,几乎都在埋头做习题。那些埋头做习题的女生,与我梦想中的恋人,相距太远。无意之中,我看见了三毛的作品,我发现她就是我一直想找的那个人。因此,我读三毛,完全是把她当成了一个恋人,通过文字就能彼此相遇的恋人。我不知道别的人读三毛,会不会产生这种奇怪的感情。
一度,我没见过三毛的照片。通过她的文字,我虚构出了一个三毛。她温柔,率直,天真,活泼,大胆,懂情调,很浪漫,有一颗敏感的心,欢笑的背后藏着忧伤,叛逆之中带着温情。她不想受到任何束缚,喜欢自由不羁地活着,对生命看得很透,不安分的心,只为走遍万水千山。当然,在我的虚构中,她绝对很漂亮。后来,我看见了三毛的照片,便有点失望。这不是她的错,是我的错。其实,仅看照片,三毛还是属于那种蛮有魅力的女人。世上漂亮的女人多,能有三毛那种魅力的或许并不多。她那一头披散的长发,一身或素雅或艳丽的长裙,完全是嬉皮士的风格。
三毛的作品,也跟她的人一样,活泼,有趣,带着淡淡的忧伤。从她的作品中,的确看不出受过嬉皮士影响的痕迹,她的生活方式,明显带有嬉皮士的风格。她走在路上,跟凯鲁亚克那一帮人走在路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思想而言,凯鲁亚克那一帮人都比三毛高。因此,他们的作品会更深刻。三毛的作品说不上有多深刻,不过是满足了普通人对远方的好奇,而且,写的全是浪漫而有趣的事。因此,会有一大帮的文艺小青年,喜欢阅读她的作品。这便是三毛的魅力。
02
三毛的作品中,除了她自己,经常出现一个大胡子的西班牙男人,名叫荷西,是她丈夫。荷西比三毛小九岁。据说,第一次看见三毛时,荷西便对她说,你等我六年,我就娶你。三毛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之后,又遇上了荷西,两人便坠入了爱河,并在撒哈拉沙漠上结婚定居。荷西在那里工作,是潜水工程师。
通过三毛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两人很是恩爱,过得浪漫而幸福,简直如同神仙眷侣。后来,荷西在潜水打捞时,意外身亡,三毛才离开沙漠。当年,我读到《梦里花落知多少》,看着三毛写给亡夫荷西的深情文字,说实话,我的心也跟着碎了。荷西死后,三毛的文字一度很沉重,读来令人悲痛。据说,三毛无法承受亡夫之痛,在1991年的某天,选择了自杀。她的自杀方式也很特别,是在卫生间里用丝袜上得吊。
马中欣写过一本书,叫《三毛真相》,曾轰动一时,引起毛粉们的极大愤慨。当年,我没有看过此书,要是看了,肯定也会愤慨。书中,马中欣采访了很多三毛生前的好友,试图还原出三毛的生活真相。马中欣指出,荷西并不存在,完全是三毛虚构出来的。所谓的荷西并不存在,倒不是说不存在这个人,而是说不存在三毛作品中那样的荷西。通过采访荷西的家人,马中欣甚至推断,三毛与荷西很可能没结婚,荷西也不爱三毛。三毛跟琼瑶一样,只是在创造一个美丽的故事,并没有如实写出生活。故事中,荷西是男主角,她本人是女主角,生活在撒哈拉,两人情意绵绵,十分恩爱。关于荷西的死,三毛说是意外殉职。马中欣指出,发生意外之前,荷西跟三毛吵了一架。据说,两人经常吵架。
在《三毛真相》一书中,三毛被描写成一个怪僻、自恋、神经质、白日做梦的女人,死缠赖追荷西,婚姻生活也不幸福,如该书标题之一即为(三毛)坏脾气不顺就骂——(荷西)闷葫芦有屈则逃。另外,书中还指出了三毛文中一些不真实的风土人情,如《沙漠观浴记》中所说的沙哈拉威女人洗澡用石头刮污垢,用皮管通到身体里,用海水灌肠等,都是编造的。马中欣曾与三毛有过交往,他自称那时就对三毛有看法,认为她作人不真实,好夸张渲染,因此怀疑其在书中自述的种种美好生活、爱情神话的真实性。于是,他决定追寻三毛生前游踪,遍访三毛生前亲友知交邻里,试图以“确凿的证据”还读者一个真实的三毛。这些究竟是不是真的,我反正已经不在乎。
十八岁,我也算是个文艺小青年,喜欢美丽而忧伤的文字。一本书,只要我读进去了,便很难跳出来。我想,很多人也跟我一样。近日,在网上看见一个女生发的帖子,她听说朋友要去荷西的墓前看看,顿时就流泪了。她说,初中就开始看三毛的作品,此生最大的梦想便是去撒哈拉。很明显,她还没有跳出来。80年代,很多青年因为看了三毛的书,真的跑去了撒哈拉。到了那里,他们顿时就傻眼了,兴奋几天之后,只得失望而归。为此,便有评论家批判三毛,责怪她误导了一代青年。我觉得,这也不是三毛的错。
年少的时候,我们接触的东西不多,缺乏识别能力,一旦进去了,自然很难跳出来。三毛的悲喜,成了我的悲喜。那些文字,不仅仅是一些文字,而是内化成了我心灵的一部分。因此,当年我读《红楼梦》,便读得要死要活的,把林黛玉完全当了真。我读三毛,也差不多是如此。渐渐的,我就变得多愁善感起来。结果便是,非悲伤与痛苦的作品,我一律不看。说白了,那时候看书,纯粹是为了让自己体验悲伤和痛苦。这似乎很难理解。有谁还在追苦情剧或是青春感伤剧的,应该能与当年的我产生一点共鸣。
03
青春期总是伴随着多愁善感与莫名的悲伤。像三毛、郭敬明、张小娴这样的作家,能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主要在于,他们的写作跟这帮人的心灵对上了,为他们提供着虚构的美梦。这样的作家,文学境界其实并不高。我觉得,要看一个作家的境界有多高,首先便是看他的诚实度。一个人的写作越是诚实,他便越是不允许自己去编织一些浪漫而美好的故事。因为他深知,这个世界并不总是浪漫而美好。
大众,由于接受能力的限制,多一半会倾向于喜欢浪漫而美好的故事。我没有指责大众的意思。如今,有那么一部分学界前辈,对80后很是忧心。他们觉得这帮人只看三毛、郭敬明、张小娴等人的作品,中国的文化必将出现一次焦虑。有一位先生还专门撰文,用一种毁坏的文化逻辑表示担忧,对迷恋郭敬明的80后大摇其头。一帮80后的屌丝回应他,就算郭敬明的作品是抄袭的,我们也宁愿看他的作品,而不看你的作品。那位先生差不多就愤怒了,头便摇得更厉害。我相信,50后60后那一帮人,绝没有都在阅读高深的文学作品,也不是都在从事着高深的文化事业,不然,咱们国家,说不定真是文化强国了。
依我看,对80后的读者也好,对中老年的普通读者也罢,都应该多一份宽容。如今看书的人本来就不多,人家喜欢看郭敬明难道不允许吗?毕竟,不是人人都能看懂鲁迅或是更高深的文学作品的。有一部分人,他们不满足于三毛、郭敬明、张小娴等人的作品,自然会去读别的作品。比如我,小时候看武侠,十八岁看三毛,二十岁看尼采,后来便只看那些高深的作品。我这不是在吹嘘,只是想说,阅读需要一个过程。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三毛跳到尼采。因为阅读,还需要个体的接受能力。很大一部分人,他们的阅读接受能力,几乎都停留在了敏感多愁、猎奇猎艳的阶段。因此,现在畅销的是《悲伤逆流成河》,是《鬼吹灯》,而非高深的文学作品。说到底,这个世界还是普通人多。高深的文学作品便很难成为畅销书。
马中欣指责三毛的写作,是在欺骗读者,其实有点不对。可以说,三毛只是在迎合普通的读者。因此,当马中欣费尽心血揭穿一切假相,还原出真貌,很多人却要骂他,不会骂三毛。当然,也有人骂三毛,毕竟只是少数。有个网友发帖说,马中欣的《三毛真相》毁了我青春最大的梦。你看看,这多严重啊。活着,有一部分人不愿醒,喜欢做梦,就算醒了也处于白日梦的状态,就让他们做梦吧。人生有梦可做,也不是太坏。
马中欣说三毛是个很虚伪的女人,当年我肯定也不信,现在我觉得应该属实。三毛的写作,大部分都是在美化,还故弄玄虚。当年,看到荷西死后她写的一些文章,除了使我悲伤之外,我就觉得怪。她说自己老是梦见赶火车,还从很多事情中推出征兆。她写到过一个土著人的吊坠,戴上之后,她便肠胃绞痛,还发癔症,取下就没事了。这些可信吗?当年我就有点怀疑。那些事,实在有点灵异。小说里面出现这样的事,也很正常。因为小说本来就是虚构。但三毛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散文。散文就需要诚实。三毛的作品也不像散文,完全是一个个小故事。她自称,这些故事都是她的亲身经历,读起来,却不像。关于三毛的不诚实,好美化与渲染,我不想深究。这不是我应该干的事。
人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经历过后,便会慢慢成熟。当我们回忆曾经,难免会为干过一些傻事,暗自脸红。这就是成长的过程。青春很美好。我们都在美好的青春里,遭遇过不少悲伤和痛苦。回头再看,那些让我们悲伤和痛苦的事,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事。比如,看一篇三毛的文章,我就心痛,这算是大事吗?而在青春年少的我们心中,那点悲伤,简直就是我们要承受的全部世界。有些东西过了年龄,便淡然了,也就放下了,甚至是忘记了。
十八岁,我深爱三毛,有人要是敢在我面前说三毛的坏话,我一定会跟他掐起来。这种事回想起来很好笑。我却不会因此而嘲笑自己的青春,或是正在青春的人。青春年少时,我们都执著过,也疯狂过,如是而已。转眼,到了三十岁的边缘,我已经没有勇气去流浪了,也觉得那样的生活不适合自己。但一颗流浪的心,仍在我体内跳动。这颗流浪的心,是从遇见三毛的时候,才开始跳动的。这一生,我无法走遍万水千山,那颗心,定会把万水千山走遍。
2016-5-15 写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