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阴晴不定,有阳光的时候,就赶紧搬把椅子躲在阳光里。打开书本,倾斜着对着日光,书本上的字迹突然就有了立体的感觉,仿佛用力一抖,里面的句子就会顺着书脊往下掉,摔在地板上,那声音清脆悦耳,是大师们的灵魂在世间独行的脚步声响。
跟朋友闲聊,朋友说,现在越来越觉得在人多的场合,自己的内心是封闭的,只有到了一个人的时候,它才是开放的,包容的,独立的,自我的。人多的时候,自己总是跟着别人的话题,在大家都关心的领域用一些看过的常识性知识应付着、敷衍着。一个人的时候去思考,或者与自己有着同样阅读经历的人对话,自己的内心一下子就敞开了,自己与自己进行交谈或者彼此诉说着各自的内心体会,慢慢地交流着各自的感悟,总会有新的想法、新的灵光被激发,被唤起。但是这些交流得到的东西,依然需要一个人慢慢咀嚼才能变成营养自己内心的养料。
安妮在书中说:人与人,只能存在于自己的境况,走自己的路。寻求各自的自我解决。即便在爱恋中,我们也是如此形单影只。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人生最好有人相伴,一路前行的路上才不孤单,才会更加丰富和多彩。但是灵魂的修行最好独行,一个人的时候才能走得更深,更远。
最近的自己就是缺少了一种单独思考的心态,缺少了一种孤独,所以才越发地感觉自己仿佛已经失去了自我反思的能力,总是拿忙碌在敷衍自己,其实是麻木中的自我安慰。没有书的日子里,心情时好时坏,但总是有淡淡的忧伤和压抑萦绕在心头,得不到解脱。我已经习惯了依靠书籍来释放自己的内心,通过文字为自己的心绪找到出路,找到安定自己的力量,因此一旦脱离书籍,便会不知所措。
过了一个春节,心里突然变得不安分起来,没有了先前的那份安静和平淡,心中的沉渣又重新泛起,说不出的浮躁。无法安静下来再读一行文字,再写一句心事。可是诉说也往往找不到出口,所有内心的渣滓都堵塞在胸口,得不到宣泄,越来越觉得这沉重的寂寞深入骨髓,让人无法喘息和解脱。
突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贪玩的孩子,因为贪恋沿途的美景而迷失了方向,在踌躇中看着前方的分岔路口,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回头看看来时的道路,早已荒草没径,也辨不清出入口和脚印。
人们总是说求仁得仁,朋友却说,其实我们不该这么功利,求仁并不一定得仁,不去奢求的时候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想起了一句话“我争之人必争,虽极力争之未必得”,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或许,不刻意去追求平静,内心反而会逐渐摆脱浮躁。
——2016年2月19日星期五,心绪有些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