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教两个孩子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背完又顺便教了刘禹锡的《望洞庭》,提到洞庭湖自然绕不开岳阳楼,又教他们背杜甫的《登岳阳楼》,最后给他们讲了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孩子问我:“妈妈,岳阳楼很美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关于它的古诗呢?”
很美吗?如果仅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也一般吧,黄鹤楼、岳阳楼这些所谓的名楼,流传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是历史人文景观了。它们历经沧桑,屡毁屡建,期间有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篇章,我觉得这才是这些名胜古迹的美之所在,因为有意义,才引得古今文豪在此题词,因为这些名人的作诗题词,又赋予了它们更多的意义。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也都想过,虽然不会像哲学家那样日思夜想,但遇到难处、遭遇苦楚、受了委屈、无能为力......的时候,即使再粗心大意、又或是粗鄙无知的人,也会在心里歇斯底里地问命运这一句吧。
昨天和同事聊天,她说自家才十来岁的孩子,也常常质疑活着的意义,问我正常吗。我觉得挺正常,青春期的孩子本就敏感多疑,对生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很幼稚可笑的问题,也可以引发他们的深思,甚至上升到生命的意义上去,又有什么奇怪呢?
回想我自己小的时候,也常常因为父母的误解、老师的批评、考试的成绩、同学的排挤等问题,觉得活不下去,现在再看,不过都是小事。
即便现在的我,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中年人,也是经常会思考活着到底为什么。前些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人生实苦,和贫富无关,即便是有些人天生幸运,天潢贵胄,会比普罗大众幸福一些,但其实也是苦多于乐的,生老病死,厌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的苦楚,谁都免不了。
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一边顺应一边对抗这个世界,对抗社会法则、对抗这个体制、对抗生活无奈、对抗地心引力......甚至对抗具体的人和事。
曾经,遇到爱的人,我们纠缠着舍不得放手;遇见不可能的事,我们“偏要勉强”。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开始试着慢慢与这个世界和解,学着顺应那些小时候鄙视的规则和制度,其实也是与自己和解。高晓松说:人生的下半场,对手只有自己。
都说我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最后要笑着离开,但是试问最后有几个人能够笑着离开?都有太多的不甘心不死心不放心。
是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不过我觉得,可能正是那些破不了的“心中贼”,让我们产生了执念,因为有未了的牵挂,因为有未完成的事,因为有未达到的目标,让我们心甘情愿为之奋斗,哪怕苦、哪怕累。
亦舒在《她比烟花寂寞》中写道:“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丈夫子女都在我身边,我希望有人争我的遗产。我希望我的芝麻绿豆宝石戒指都有孙女儿爱不释手,号称是祖母留给她的。我希望孙儿在结婚时与我商量。我希望我与夫家所有人不和,吵不停嘴。我希望做一个幸福的女人。”
朱令遭遇的事情或许令我们大多数人唏嘘,但她的父母却说他们很幸运,幸运的是女儿有病一直和他们住一起,而他们同学的子女都出国了,同学们反而羡慕他们。
且不管同学们是不是真的羡慕他们,但照顾有病的女儿,就是朱令父母为自己的人生找到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仅花了9天时间就写了这本书。书的内容不煽情、不控诉、理性克制地描述事实,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意义疗法“,帮助很多人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当你找到一个自己爱的人,并愿意为他承担责任,你的人生就有了意义。
俞飞鸿有次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人生的意义,她说:年龄越大越觉得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正因如此,才要我们去做些什么,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没错,和那些山川名楼一样,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赋予它意义。
人生从来是苦多乐少,所以更要学会苦中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