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了了|长篇小说|独乐寺传奇|第一章:夜明珠失窃乱人心
作者简介:
赵凤玲,笔名:东方了了,《原创纯文学》编辑部主编,天津市作协会员,天津诗词学会理事,《草帽诗社》社长,早年曾混迹于榕树下、红袖添香、凤鸣轩、新小说吧等文学网站,以码百万字网文为乐。作品见:《寒山寺》《广歌行》《良知在我心》《法制之歌》《天津作家》《佛山文艺》等杂志刊物,著有十余部长篇小说、散文随笔诗词数百篇。二十多篇(首)文章在全国征文中获奖。代表作: 《一路繁华》《风雨苍茫》《代号“龙舌草”》。现正主办“北方草帽农场杯全国文学大奖赛”。
第一章:独乐寺庇佑渔阳郡,夜明珠失窃乱人心
晨起的香板刚刚打响,独乐寺的十几位和尚依往常习惯起身赶往正殿观音阁上早课,突然走在前面的小和尚圣心惊声尖叫,“不好了,夜明珠被盗了!”
一句话提醒了众人,夜黑如墨,伸手不见五指,一群人乱成一锅粥。
圣心所说的“夜明珠”是独乐寺正殿观音阁中的十一面观音额头上的那颗宝珠,此珠为镇寺之宝,据说,此珠为某朝某皇帝所赐,其光芒可照耀方圆百里。因夜明珠的关系,这里民风质朴,家家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
独乐寺俗称“大佛寺”,不知建于何时,亦不知为何人因何而建,据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说,在他出生时便被有关此寺的传说灌了个满耳:那时,红墙绿瓦、苍松掩映下,桃花灼灼、蜂儿嗡嗡旁,泉水叮咚、流水潺潺间,有一巍巍阔明雄伟的寺庙---独乐寺。那时,寺里香客云集、香雾缭绕、磬鱼梵音、晨钟暮鼓、佛事连连,前来拜佛烧香的人每天排到城外的那棵据说已经几百多岁的银杏树还要再绕三圈,据说这里的“十一面观音”广开善门、慈悲为怀、有求必应,做生意来此拜佛,回去后便会财源滚滚;求子的夫妻来此拜佛,回去数日后便会有孕育;病人来此拜上一拜,几日便会痊愈......别以为只是一尊木雕佛像,要知道历朝历代来有无数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皇亲贵胄前来顶礼参拜而集聚了灵气,寺因人而兴,人因寺而得佑。
这座传说中神奇的独乐寺坐落于渤海之滨燕之南赵之北的津北渔阳大地上,渔阳取自渔山之南面向阳之意。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南倚碧波荡漾的翠屏湖,北靠十里锦屏的盘山,南距沧溟,西连太行,东放碣石,北负长城,又因毗邻京城,地处八方交通枢纽,是拱卫京畿的要地和门户,自古来便为兵家必争之地。独乐寺位于渔阳城中心,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由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组成,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通高23米,前两个稍间里面是两尊金刚力士像,俗称哼哈二将。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木结构的观音阁,一尊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踩在莲台之上,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观音面容丰润慈祥,身体微微前倾,伸手接引众生状,整体线条流畅,仪态端庄,似动非动。
本是一方山水至极之地,可谁想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不,夜明珠还没个着落,独乐寺里又传出“菩萨流泪”一事。菩萨流泪一说也是从发现夜明珠被盗的小和尚圣心嘴里传出来的。
那天,圣心下了早课后,无意中向足足有十六米高的佛像看去,按戒律,在大殿不可与佛像对视,这可是极大的不恭,若想观佛容,可退到殿外,在院中从第二层敞开的窗子朝圣瞻仰。可那天,圣心像是被一股强大的神秘力量牵引着抬起头,可是他看到了什么,天哪,慈颜悦色的观音居然流泪了,他被吓了一跳,难道,难道大佛为额头的宝珠被盗伤心?亦或是在为世人的偷窃行为感到痛心?圣心赶紧伏下身,跪倒在蒲团上: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世菩萨……在默诵了无数次后,圣心泪流不止,观世音菩萨只为解救世人的苦难,却不想世人如此对你。
两件事让圣心成了众矢之的,偌大一个寺院,僧众二十余人,怎么单单是他第一个发现夜明珠被盗?怎么又是他第一个看到菩萨流泪?难道他有与菩萨沟通的神通?这是邪门外道还是灵力作祟?疑团像一道屏障拦在众人与圣心之间。
独乐寺一向以戒律严谨著称,并以此享誉四方,多年来,僧众相处平和,香火旺盛,本来嘛,都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了,还有什么计较和放不下的呢。可自从夜明珠被盗,一众出家人也开始了世俗人的窃窃私语,起初,大家只在暗地里嘀咕,但在嘀咕不出个子丑寅卯之后,便开始了明面上的交锋。大师兄圣青走过圣心面前丢下含沙射影的一句话,“佛法无边,不渡无缘之人。”
当时,圣心正在观音阁的暗层楼梯处盯着足有十六高的大佛十一面观音的额头发呆,大脑里想像着各种能把夜明珠抠下来的可能,在听到下面悉悉索索的声音时扭过头,正与圣青脸碰脸,圣青阴沉的脸足能拧出一斤水来。圣心心淡如水,没表情也没言语,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世事都逃不出大佛的眼,我没做,也没必要解释,一切自有公断。
寺庙尚且如此,民间对于此事,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菩萨显圣,还有人说是这是天理昭彰,肯定是在警示什么人。
引: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州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独乐寺虽为千年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寺庙历史最早可追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