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忧童年:一代人的生命底色
人们常说,童年是生命的起点。美好的童年能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则需用一生去疗愈。我的童年,恰是这“喜忧参半”最真实的写照。
我的快乐,源于那个年代特有的“自由”。
没有写不完的作业,没有上不完的补习班,没有老师的告状,也没有父母的唠叨。天地,便是我们最广阔的课堂。冬日,天不亮就踏着霜花去上学。教室里,自己动手生起小小的火炉,即使被烟熏得灰头土脸,我们仍会相视傻笑。清晨,我们迎着朝阳上学,有小鸟为伴;放学后,更像小鸟出笼,三五成群,瞬间消失在田野巷口。老鹰捉小鸡、跳绳、扔沙包、丢手绢……这些简单的游戏,承载着我们最纯粹的欢畅,不到天擦黑,绝不会回家。还有那些不会言语的伙伴——活泼的小兔、河里的游鱼、院里的鸡猪,都曾是我们亲密的玩伴。清澈的泉水、无边的田野、蓝天白云,都与我们一同嬉戏,和太阳捉着迷藏。
夏夜,是另一番诗意。我们摇着蒲扇,数着满天繁星,与月亮作伴。蟋蟀与知了奏响夜曲,我们哼着不成调的歌谣。那些时光,快乐得像一场不愿醒来的梦。然而,快乐的背面,是岁月刻下的艰难印记。
舌尖上的记忆最为深刻。最难下咽的,是高粱面煮冬瓜,碗里不见一丝油花;蒸小米和玉米面糊糊,是每日的常态。雪白的面条和糖果,是只有过年才能尝一次的奢侈。也正因如此,2分钱一块的酱豆腐,其咸香至今仍在回味;5分钱一碗的碗脱,成了记忆中永恒的绝世美味。
身上的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真实写照。衣服上的补丁摞着补丁,老大穿完传给老二。因常年不洗澡、不刷牙,头上甚至会长虱子。如今回想,那时的日子,过得真是“没一点样”。
正是这“没样”的日子,却早早教会了我们担当。记得母亲生小妹时,我才七岁。伺候母亲坐月子、清洗尿布、站上凳子踮着脚切面条,成了我稚嫩肩膀上的责任。小妹几乎是在我背上长大的,我走哪儿都背着她,她像一座温暖的小山。偶尔有一天没背,反而感觉背上空落落的,极不习惯。
这样的童年,锻造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对生活充满朴素的憧憬,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儿,不怕吃苦,敢于拼搏。我们一辈子都在忙碌,为生活打拼。某种意义上,我们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那份物质的苦涩,却也一辈子,被童年那份简单的快乐所治愈。 那份在田野间、星空下无忧无虑的惬意,此生再难寻觅。
结语: 人的童年只有一次,它如同生命的底色,深深影响着未来的画卷。在此,我由衷地奉劝各位家长朋友:请珍视孩子的童年。它既需要无忧的快乐来滋养心灵,也需要良好的习惯来塑造品格,更需要知识的启蒙来点亮未来。童年是什么模样,他人生的基调往往就是什么模样。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确是至理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