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适合做领导。唉……”朋友放下酒杯,使劲揉搓自己的头发,似乎想把烦恼都抛诸脑后。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几个好友正在给他举行的庆功会,恭喜他获得提拔,谁知道氛围却突然变得沉重。看到我们惊愕的表情,他道出原委。
朋友在一家IT公司工作,是个拼命三郎,领导交给的任务每次他都能够超预期完成,干了三年,今年刚获提拔。这本来是件好事,谁知道他升职后,工作开展的并不顺畅。某些自诩才华的下属对他并不买账,认为他抢了自己的位子,因此故意怠慢拖延。而他则默默地干完了别人手上的活,自己忙得脚不沾地不说,连上级也对他的领导力产生了怀疑。
因此,他那句“我不适合做领导”,透露出对自己深深的怀疑与不自信。然而,真是这样吗?有谁天生适合做领导,谁不适合做领导吗?
相信我们工作了几年后,从技术岗位转到领导岗位的不在少数,从普通员工到中层管理者的转变,一开始的身份不适应是正常的,然而,我们如何尽快适应转变,更好地带领团队发展,直接关系到自己领导力的体现,关系到以后职场前途的光明。
在《终身学习(领导力篇):个人和团队成长的必由之路》一书中,作者托德·亨利从“稳定-挑战”的层面入手,探寻解决思维路径和工作路径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人们实现职业发展中关于如何行动、决策和挑战的难题,为个人和团队发展带来成长。
托德•亨利是创新型产业的大师级作家,曾出版《即时创意》《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地活着》等书,在指导创新型团队领导者创造佳绩,也企业提供关于创新、领导力、工作激情的演讲和咨询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本书中,作者将经验和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为广大资产领导者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01 扮演好“双重角色”
书中有一个故事:作者上初中时曾在校篮球队打球,而他父亲正好是教练。有一场球,他明明有机会投篮,为团队争取到宝贵的决胜分,但却因为担心别人说自己爸爸的闲话犹豫了,最后导致球队失利。
赛后,他的教练爸爸当着所有人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让他清楚认识到了,在足球场上,教练就是教练,只为全队荣誉而战。
讲这个故事的深意是,在职场上,晋升为领导的我们,身份改变了,随之而来的角色转化也要跟进。有些人出于情面或不好意思等原因,对原来玩得好、经常一起吃饭活动的下属,没办法拉下脸面布置任务,批评错误,渐渐地就会导致其他下属心生不满,让团队产生不和谐因子。
所以,走上领导岗位的我们,必须搞清楚自己的“双重角色”。在工作中,就事论事,按照制度和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但是工作之余,当然也可能继续维持我们的友谊。
02 设定原则和边界
初任领导的我们,无法快速进入身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在一开始就设定好清晰的原则和边界。
很多从基层走向领导岗位的人通常选择的是先观察再行动的策略,同样的,他们的下属也在观察新上任的领导,甚至会通过不断地试探、越界来摸清领导的底线。如果领导者未能及时制止,那么下属很有可能在行为言语上更加放肆,为今后开展工作埋下更大的隐患。
最理想的做法是,我们能够在上任的最初,就和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分别的、开门见山地谈一次,告诉他们,我们的原则是什么,但工作角色和私人关系发生冲突时,我们会如何处理,设立明确的边界。
03杜绝插手具体业务
不少晋升的领导者是从创新技术岗位走向领导管理岗位的,他们的才华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提拔因素,因此,走上管理岗位后,不少领导者还是经常会事必躬亲,手把手地参与项目推进,插手每一个环节,这其实在职场中是个大忌。
领导者的事必躬亲意味着对于接到任务下属的不信任,领导不信任,下属自然就不会尽全力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能力推进项目。最终,这样的领导者只能越干越多,越干越累。
聪明的领导者要学会放手,我们可以实行监督管理职能,却没必要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环节都参与进去,选择一两个可以参与的,和同事们同舟共济,能培养团队凝聚力,同时又不会打击团队成员信心,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作为一个走上领导岗位的职场人,不论是在创新型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领导力的具备与否其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条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项我们需要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