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认知天性》,让我重新意识到,一本书的核心思想不过就3-4页之间,我们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那1%左右与自己相关的有启发的书,找到那有真正价值的信息就够了。除了纯文学著作,阅读也是需要有目的的。
所以我重新翻看《园丁与木匠》,利用新的阅读法,来重构我的认知及理解书中的内容。
1、《园丁和木匠》这本书作者意图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带着问题去读书,什么是园丁式父母?什么是木匠式父母?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好父母的重新定义:成为园丁。
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一样,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旨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花茁壮成长,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父母的工作并不是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将孩子按照明确的模样去雕琢。
2、如何成为园丁?
按照一般的逻辑,你以为作者要开始讲育儿方法“How”教人怎么做了,但作者大量讨论了育儿的“为什么Why”,并用进化的视角以及现代发展心理学得出的证据,论证孩子的天性,满满的干货,在一个超大时间维度和思考深度的进化框架之下,作者不仅仅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园丁式父母,更是启发你深思: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例如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为人父母,本身是一种工作,目标是最终把你的孩子培养成更好、更快乐或更成功的成年人。大家都在焦虑的寻找正确的教养方法,那到底父母养育孩子的目标是什么?
为了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养育目标和方法,作者认为父母应该先了解孩子的天性,否则你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想法或做法是没有效果的。
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年轻的大脑天生就要探索,成熟的大脑则负责运用。
童年是用来学习的,学习适应变化本身,因为我们不可能预先知道孩子未来的样子及面临的挑战,如果按照我们父母理想的样子去塑造他们,可能使他们无法适应未来的变化。(培养孩子的核心适应能力,即适应改变本身)。
成为一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而照顾者包含:父母、祖母和异亲。
异亲的重要性,著名的例子是“用整个村庄养育一个孩子”。
孩子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的人来学习,他们会去理解这些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即尝试弄清楚这个人想要完成什么,孩子模仿的是行动目标,而不是行动本身。
身教胜于言传,所以和孩子一起做吧,而不是“照我说的做”。
孩子从照顾者身上学习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孩子就像海绵,但他们并不是随意的海绵。依恋模式决定孩子更相信谁,他们会通过观察这个人有多自信来区分他们的可信程度。
年幼的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是坚持不懈的,他们会一直去寻找他们想要和需要的信息。你的解释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孩子可以从语言的细微特征中学习。有本书叫《父母的语言》,重点介绍了幼儿在早期“吃”语言,照顾者的语言对幼儿的学习模式的影响。
父母在孩子眼里是最重要的,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中最基本的信任要比教学方法更重要,父母和其他照顾者不需要教授孩子太多知识,只需要让他们去学习就可以了,他们会很轻松地从他人那里学习。
玩耍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意外。
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孩子对他们受的教育非常敏感,但教学似乎阻碍了孩子去发现玩具所能提供的一切其他可能性。孩子更愿意模仿老师,而不是自己去发现事物。
婴儿和最聪明的成人一样擅长探索式学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似乎越来越擅长掌握式学习,学习越来越多地指向特定的目标,需要一种可控制的专注力,学校就像专注力的竞技场。
重要的学习发生在教室之外,从以照顾者为中心的生活过渡到以同伴为中心的生活。
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社会性奖励,尤其是同龄人的尊敬。
科技之于孩子,就像阅读之于我们。
父母,特别是祖父母,他们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给下一代提供文化历史感和延续性。如果失去了与历史的联系,那我们的下一代就会失去很多东西。为人父母,而不是教养子女,是成为一座桥梁,沟通过去和未来。
总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在书中有很多的共鸣,为人父母,根本不是简单的一份工作,而是一项长达20年的“创业项目”,一旦开始,便没有回头路,所以开始之前,需要父母共同去思考“经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