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无用的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

诗词无用的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

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

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一个诗词无用的年代

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碰诗词了,所以关于诗词大会的讨论最喧嚣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梗在我的心口。

我想弄清楚,不为语文应试、不做学术研究、也没想过借之在文字上精进的普通人,为什么要读诗词?

在古代,诗词文才有很多实际的功用且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诗词是非常大众的东西,是主流生活的常规项目。

捡大的说,“官本位”的思想贯穿中国所有的王朝所有的阶层,所以读书人进入仕途才是正途。

而隋唐直至晚清,科举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所以想进入仕途大都要经由科举。

而且,考八股文是从明朝开始的,唐朝就不仅考文章也考诗歌。

这样一来,文才诗才就成了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技能。

很多人凭文才一举成名,比如晚唐诗人、词人韦庄,很多人会背他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但他的成名作其实是《秦妇吟》。

当时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刚好在长安赶考的韦庄逃至洛阳,一路所见皆是人间炼狱,他便写下了“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句子。

《秦妇吟》是那个时代的爆文,爆到什么程度?当时的人不仅广为传阅背诵,还写在锦帐上做成“秦妇吟帐子”,韦庄随之一跃成为名满天下的洛阳才子。

诗还是社交工具,尤以赠别诗蔚为壮观。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主流圈子是文人圈,不会写几首诗,大概是混不成圈子的。

诗词还和音乐相关,从开始的诗经、楚辞,到后来的乐府、歌行,再到词,都是和音乐舞蹈配合的。

我们现在怎么唱周杰伦,当年人们就怎么唱柳三变。

但如今诗词已经无法挽回地变成了小众的东西。

除了要语文应试或将要应试的学生、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想在文字上有所精进的学习者,它最多少部分人的爱好。

我问“诗词无用的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并不想要正确答案,只想要一个能真的让普通人捧起诗词、把诗词纳入生活的理由。

可是我发现,我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理由了。

( 文 /李小墨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