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断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的,这让人民就不会去争名夺利。不让稀有的货物以昂贵的价格售出,这样人民就不会为了钱财而去偷盗。不炫耀能够引起虚荣心的事情,这样人民的内心就不会被迷乱。
这几句话,是李耳对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的具体方法。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这几句话放在当今的社会情况下是否适用?
我认为此话对当今的社会不太适用。
当今国家土地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已经超越了东周春秋时期,李耳所在的小国寡民以及“老死不相往来”的农耕文明时期。所以当今社会下,解读这句话,应该“曲解”。所谓“曲解”,用李耳的思想,不按照他的做法的意思。
我认为当今社会应该不尚“非贤”,不贵“必需”之货,不见“黄,赌,毒,过度攀比”之欲。
什么意思呢?
不推崇没有才德的人,如今社会,有很多才德缺失的人炒作成为了公众人物,公众人物是普通人模仿的对象。若过于才德疏漏,会让社会很多人对才德不屑一顾。
大学里的论文抄袭门,官员中的派系,小的利益共同体,这些很多事件中,都是将徇私舞弊,投机取巧作为争斗的手段。所谓的行规,潜规则,入坑的水,都是这类无才无德的根。
国家太大,就像百年大树一样。偶尔的几片枯叶,并不影响其发展。怕就怕在根系开始腐烂,一旦根系腐烂,估计离生命消失不远了。
不让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成为了昂贵的商品,这点很好理解。若一个人每天工作挣了120元,每天三顿饭加房租水电,服装交通,通讯等一天花费超过120元,说明了什么呢?
他一定是月光族,甚至是啃老族。如果啃老都做不到,只能为了生存而去偷盗了。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最低需求是:生存需求。如果生活中必需品物价过高,使社会很大部分最低工资收入者无法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话。轻则偷盗成风,重则反政府冲突开始。
所以,统治者在这一点必须要做好。让百姓们能吃饱穿暖,有房子住。
纵览天下历史,哪次人民自发的暴动不是因为没吃没喝了,哪次人民自发的暴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安稳的生活了?
老百姓需求的生活很简单,有吃有喝,有房住就行了。至于“难得之货”,一般人不太考虑,若是考虑了而且想得到又没有经济实力得到,就很可能发生偷盗。这就成了李耳原本的意思了。说白了,这几句还是表达了一个思想,别让社会人人都过于崇尚金钱,拜金主义会危害社会和谐。
不见“黄,赌,毒和过度攀比”之欲,理解更简单。黄赌毒是社会三大毒瘤,自然不能出现。过度攀比是近十年形成的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认知。
总觉得别人家的饭菜香,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乖,总觉得自己的排场需要大过身边人。这些外物的攀比已经跟风了。
北方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彩礼钱和婚礼场面。彩礼钱一年涨一万,去年的彩礼钱基本水平是农村10万起步,城市6万起步。
试问一个刚毕业入社会工作的男孩,哪里有6万以上的彩礼呢?更不要说婚礼,房子,甚至是车子的花费。
这样攀比下来,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家庭。为了面子,丢掉票子的事情,在我的身边有太多太多的事例了。我一直都认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样看来,统治者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至少应该让人民活的像一个人。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断句:[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减少人民心中的志向,填饱人民的肚子,让人民的体格强壮。让人民一直保持朴实无华,没有欲望的状态,这样会让有聪明的人不敢去带领人民生造事端。圣人用‘无为’的原则统治社会,这样社会就不会不太平了。
这段话听起来有很大程度上的愚民思想。感觉圣人统治人民就像养猪放养一样,不要求人民聪明,只要求人民听话就行。
其实我们也可以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看这个观点(我们本来就是人民群众)。中国老百姓其实要求的并不多:吃饱穿暖,有房住。其实就够了。如果有闲钱,去旅游玩乐享受一下。中国老百姓可不是每个人都在想政府是否清廉,国家之间的斗争,哪哪又发生战争什么的。这一些“大事”只是人民饭后的谈资,空口指点江山,基本是国人的爱好。
老百姓更多关注的是什么呢?
今天下雨吗?鸡蛋涨价了吗?西瓜多少钱一斤?哪条街道又开了一家新餐厅?今天晚上是看电视,还是压马路?这个月工资发多少,我怎么花?
这些看着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才是10亿以上,占世界七分之一以上中国百姓每天的想法。剩下的3亿中国人,才是国家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和统治阶级。
当然这个比例肯定是错误的,我只是粗略的打一个比方。如果算上全世界的老百姓,估计全世界70亿人,有50亿以上都是如此的想法。这个算法是怎么来的呢?我是结合二八法则说的。百分之二十的统治者,统治了百分之八十的人民。
刚才一段,我有说到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我对这个理论是肯定的。结合二八法则来看,底层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绝对占社会人类总需求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统治者让人民吃饱穿暖,有房有车,有老婆。我想人们基本是安安稳稳,不求他物的。当然,社会里,总有百分之二十的不安分的人。
这百分之二十的人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1.懒人,2.贪人
所谓“懒人”并不是懒惰的人。而是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使社会中某一部分的劳动力得到解放,让整体社会进步的人。
这类人里发明家,科学家居多。灯泡电报,电视电脑,互联网,洗衣机冰箱,楼房汽车。火车飞机,包装盒,机器人,防腐剂。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通过技术,分工等变革,使社会进步,解放生产力,让人们变懒了。
200年前,如果你要去外地,基本还是庄子春秋时代的水平:“适莽苍者,三餐而反,日妇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 适千里者,三日聚粮。”
而今的中国,只要你有一部手机,你去中国大部分城市里,指纹密码等一秒钟的识别,就可以享受生活,吃到美食。古代镖局押送银两,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护卫。而今天,银行的大部分流水都是数据的传递,都是互联网上机器的运作,纸钞正在被社会抛弃。
所以,“懒人”所带来的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化,享受化。
再说说“贪人”。“贪人”是对社会精神物质财富极其渴望的人。他们为了金钱,名誉,权力,地位而每天奋斗着。“贪人”不是贪婪的人,而是掌控,聚集,累积金钱,名誉,权力,地位的人。其中绝大部分的人是遵守游戏规则,用时间换取这些外物的人。不排除有一些人误入歧途,每天只想着如何巧取豪夺。
“贪人”给社会做了什么贡献呢?
他们给不安分的人民做的榜样,告诉了那百分之八十的百姓:“你看我如今如何如何,少年你想达到我的地位吗?去吧,去按照我的方法前进!”
他们促成了社会的竞争淘汰机制,让不安分的人有一个努力,或者称为发泄的渠道。他们就像羊群中的头羊,带领着羊群在地球各个角落奔跑。结果就是我们超越了其他生物,成为了地球名副其实的主人。在各个地域,“贪人”带领百姓战胜自然,战胜其他种族,最终让百姓活着,乃至活的更好。
过犹不及,若是过度的贪婪者,那只有众叛亲离的下场。这就是所谓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出自《孟子》)
在文章的最后,我有一个问题想说明。为什么,我的《道德经》注解不是原味的呢?
我在贴吧看有人说我的注解是所谓的“儒解”,不是“实用解”。
我看了一下所谓的“实用解”,讲的太过于抽象,恕我没办法领悟。再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自古至今,多少人看过《道德经》,自然就有多少心得体会。
有人觉得我不按套路出牌,我解读道德经,不应该站在李耳的角度,站在道家的角度看《道德经》吗?《庄子·秋水》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吾,焉知吾不知鱼之乐?
我正是如此的回答。我不是李耳,怎么能知道他老人家当时咋想的呢?他老人家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了。但我看了他的书,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学而思之,不惘然。这不很好吗?
我的注解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接受“道家”思想的人。我的认知中:
1.任何思想都产生于特定的时空观。
2.任何思想都有某个适用的时空观。
正如三角函数在平面几何中是正确的,但是放在了三维空间的曲面几何中就成了谬论一样。
所以,我的认知是这样的:“尊古”,“学古”,“思古”,“反古”。
首先“尊重古学”。古学是在特定时空的产物,其肯定有当时的历史进步性和如今看来的历史局限性。但由于我们的文化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所以也有很多古学十分适用于当今的社会。所以,“尊古”就要看到古学的精华与糟粕两个方面。
其次“学习古学”,尊重古学是认知表现,学习古学是具体行为。此时的学习,应尽量将自己看做是一个古人,处在某个古学产生的时代,尽可能全心全意的,原汁原味学习古学。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只有将古学从薄读厚了,才能为以后的思索打好基础。若是不知古学所云,那如何吸收利用呢?
再次“思考古学”,学习透彻了古学的含义,我们就需要用现代社会的眼光去思考古学具体的精华与糟粕。并且考虑到在当今社会如何应用古学的精华之处。“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后,一定要思考,总结。
最后反映古学,将古学的精华提取出来以后,不是放在纸上,不是口头的讨论。需要将思考总结的知识反映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去。将这些古学精华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自己的日常行为里加以运用表现。
我是一个追求“利益”的人。不是愚忠者,是变革派。我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本质,所以内心基本没有迷惘。
我有自己的“道”,所以我的认知是够的,但对事物的认识还不足。毕竟学海无涯,我不认为自己能学会世界上所有知识。但我仍想多多学习,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本章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