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洞察他人需求?本文突破传统调研局限,提出颠覆性视角——抛弃本质主义的“需求挖掘”,转向动态序列思维。真正的需求不在预设清单中,而是由情境触发。唯有通过主动构建行为序列,在试错中培养创造情境的能力,才能唤醒他人内心未曾察觉的渴望。”
最近看到如上这段话,感觉太赞了。之前我只是有这种感受,但不会用如此恰当文字去表达出来,看到这篇文章,如同见知音。
在日常实际的项目执行中,当我们向业务部门征集需求时,往往只能获得模糊的概述。表面上看来,需求似乎已被捕捉,然而最终交付的成果却与预期相去甚远,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届时,业务部门抱怨IT部门投入巨大却未能满足实际需要,而IT部门则指责业务部门在最初的需求收集阶段表述不清,“连自己的需求都描述不出来,怎么怪我们系统不好?”最后,不仅项目延期、成本超支,部门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究其根本,在于双方沟通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如果能将讨论置于具体业务场景之中,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引导思考,或许就能有效避免此类歧义。
然而,在快速变动的行业环境中,今天适用的情境可能转瞬即逝,新的挑战层出不穷。因此,作为需求调研者与业务部门,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洞察未来趋势,预测下一阶段可能遇到的场景。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还要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革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确保所构建的情境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生活亦是如此,当我们表达关心,询问他人所需时,同样不能泛泛而谈,而应尽可能地将对话置于具体场景中。例如,当你询问朋友今晚想吃些什么,不妨先了解他们的大致偏好(比如偏好甜食还是咸食,倾向于中式还是西式),然后再逐步缩小范围,这样更容易获得确切答案。直接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往往难以得到明确回应,有时并非对方不愿启齿,而是连他自己也尚未形成清晰的想法。
正如兰启昌在《富足人生指南》所言,商业社会是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开卷考试,面向未来的实战,不确定性是常态,要想在商业社会中取得成就,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行动力,要能与不确定性共舞。同样地,本文提倡的从“本质主义”的需求挖掘转向“动态序列思维”,正是提醒我们放下对确定性的幻想,拥抱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去思考、去大胆创新,构建全新的或改良后的情境,激发出相应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与韧性,面对可能出现的失误与挫折,并多次尝试,探索出他人真正的需求、并提供满足他需求的产品。正如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中汲取教训,优化策略,再次出发。正是在这样的试错与迭代中,我们不仅能够激发潜在的需求,还能不断打磨出更贴合用户期待的产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