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和教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我们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余胜泉教授,今晚来到互加乡村教师公益计划的课堂,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给我们讲解了《互联网时代的认知与学习》。
今晚听课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有一万多人,是真正的万人大讲堂。余教授从三大方面--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未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怎样迎接挑战这三大方面给我们讲解了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余教授讲课激情澎湃,妙语连珠,让我们深深地思考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个问题。
一、信息时代的特点及带给我们的思考。
余教授首先分析的是当前的互联网形式发展的新形势。
人机结合的新人类突破了人类个体认知能力的极限,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现代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使人变得更聪明。
现代人适应世界的认知方式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认知是构建教育大厦的基础,人的认知方式的裂变,必然导致教育的革新。人不要固步自封,要倾听科技进步变化和变革的声音信息。
信息技术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其中,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数量在2017年超越人口数量的一点五倍。不善于利用互联网是非常滑稽的,也是不可思议的。互联网延伸了人的大脑,复杂社会的生存呼唤人机结合的教育智能,内脑加外脑才是一个人聪明的标志。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现代人是人机合一。信息社会中,人的生存是一种信息化生存,无法逃避技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是生于信息时代的儿童。信息时代的客体主体化。
我们担心信息技术对孩子们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还对孩子们使用手机和电脑充满恐惧。
恐怕现在很多学校是不允许孩子们带手机进课堂的,因为我们担心孩子们沉迷游戏而影响学习,我们把手机看成了影响孩子学业的洪水猛兽。
听了余教授对信息时代特点的分析,我明白时代在发展,我们阻挡不住科学技术前进的滚滚洪流,只能顺应时代,做一个勇敢、有智慧的弄潮儿,要不然是会被时代淘汰的。
我们接受了手机,逐渐学会了上网查资料、看电子书、写简书、发朋友圈、做小打卡、进行网上购物、买车票和出行导航……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和高效。孩子们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让他们在新时代还是和过去一样学习?
感谢互加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网络课程,尤其是同村的孩子也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今晚看到蔡淑棉和高淑娟老师带领的程村孩子的巨大变化,我看到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我班的孩子们参与了米课堂直播课堂,孩子们从精神状态上开始转变,也在写简书的过程中逐渐自信起来。
我们不是害怕孩子们带手机,而是还没有做好面对孩子们带手机以后的指导工作的准备。换句话说,我们老师要不断学习网络技术,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到来。
二、信息时代不要故步自封,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信息变革的声音。如今的学生是信息的原住民一代,一出生就面临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和互助,他们的阅读方式与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有三种教育技能必须教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处理海量的信息的能力
教给学生全球交流的能力
教给学生如何自我导向学习
我们必须掌握新的学习工具,因为我们无法逃避信息时代。
余教授还告诉我们未来学习方式的转型:首先是转变获取知识的方式。由关注“双基”到关注“四基、四能”,“四基”是知识、技能、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教育的永恒话题。
未来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是一种精准诊断、智能推荐,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地图的个性化学习。
未来的学习是泛在的。未来是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的,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的多元化社会。
未来的学习是主动的、有深度的。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学习方式,人人都在主动学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学习,也可以结合实物学习。
未来的学习是社会化的,跨越组织边界的。实现全市优质教师资源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跨学校、跨区域精准匹配的在线双师服务。
未来的学习是连接性的。从信息链接到人的链接,以知识为中心,构建社会认知网络的连接,连接就是学习。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以人为核心,发挥网络作用,给予孩子们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孩子们健康、正确上网学习。
自己多多学习PPT制作、视频剪辑、微信公众号发布和网络直播课堂等技术,向黑姐赵静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三、网络时代要与时俱进,勇于迎接挑战。
曾经创造了一个信息传送神话的驿马快信,从1840年4月3号开始到1861年10月26号结束,实际上仅仅运行了十九个月,因为可跨越大陆的电报的产生。
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能够存活,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才能生存下来。未来学生带电脑上学,人人拥有电脑将成为事实。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将彻底打破,促使我们对于教育者自身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新的思考。
教与学的关系的挑战,是互为挑战的关系,以知识面、知识深度、知识获取等方面对比来看,更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重心将发生转移。
教师成为学生知识的引导者,从个体工作到群体协作,跨越边界、扁平化、虚拟化的教育组织。
教师要适应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式,会用电脑的教师会取代不会使用电脑的教师,教师要像过去使用笔、本一样熟练地使用手机、电脑,不断更新自己的基本知识结构。
未来教育的远景,要学会与人工智能教师的相处。
余教授说到“未来不再遥远”!
余教授用了96张幻灯片、一个多小时的精彩分享,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是一种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还没有充分做好带领孩子们走进互联网时代的准备工作,那就让我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网络技术水平,与时俱进,做一名适应时代的合格教师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