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孟宪灵
乔孝武
2017-11-29 08:48 · 字数 600 · 阅读 0 · 日记本
前记:我的老师孟宪灵是巩义地区麻醉和疼痛治疗的开拓者及创史人,其人品和技术对于我们这些晚辈来说只能模仿,不可能超越,而我顶多算是老师名下的一个好学生⋯
好像又有好久没有去看老师了,不是抽不出时间,也不是因为工作忙,是因为不想看到老师那混沌眼神下麻木的表情,老师已经没有了正常的思维。记得在几个月前去看他的时候,老师正侧身躺在床上,昏暗的灯光下也看不清表情,久病的背影已经失去了老师既往我熟悉的感觉,只能从一声声有高有低的依吖如婴儿般的呻吟中,还能辨知这就是我的老师了。师母说老师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不知道你来了还能不能认得出来。我轻摇老师的肩头,问了一句"老师,我是谁?",𠲖吖的呻吟嗄然而止"孝武,你来了?孩子⋯",又听到了老师熟悉的而且对我特有的称呼"孩子",我的眼泪实在是忍不住,从眶中漱漱的刷了下来,我已是即将50的人了,在老师心中仍然是"孩子",师如父。
我刚分到医院的时候还真是个孩子,一个从农村自己摸爬到所谓的城里,学校里无忧的生活没有给我的性格造就成适合社会的基因,一纸派遣证就把我送到了这个医院的人事科,举目没有熟悉的人,新的环境里,我们一帮人就那么傻呆呆的坐着,狗市小摊贩三轮车上一只只待售的小狗,黑玻璃珠似的眼睛,盯着过往的行人,推测着将来自己跟的人家。终于,有人朝我走过来了,四十多岁,个头儿不高,微胖,脸上有肉,脑门亮亮的,弥勒佛似的笑,"孩子们,我问医院要了你们二个人,跟我走吧",从此,我有了归宿;有了我的事业;有了值得我一生去尊重的老师。
老师是一个极和蔼的人,好像永远没有不高兴的事,不论年龄大小好像都是叫"孟哥",是大家的官哥。和老师交往时你感觉不到哪个是同事,哪个是亲人,哪个是病人。那时,科室人员少,工作除了日常的手术麻醉外,还要整理无菌物品,打扫卫生等,老师总是挽着袖子,裤脚卷的高高的,蹋拉着一双不知道穿了多久的老式托鞋,走在前面,带着手术室中为数不多的男生,把百拾斤重的氧气瓶扛到三楼,再从三楼把装有满满的消毒包的二轮车推下来,由于坡度大,弯道多,又超重,一不小心消毒包就会从前面砸了下来,由于我身轻体薄,老师担心我没有经验,总是自己在前面顶着车,让我在后面扶着方向,每当我要求换一下时,老师总是那一句话:"没事的,孩子⋯"。
老师的身体也不好,四十多岁就查出有糖尿病,而且血糖水平很高,可老师一直很乐观,也从没有认真的去治疗过,(如果当初认真的治疗,可能今天老师的身体会更好些),对于饮食也很少忌口,除了面食,最喜欢的是肉,尤其是鸡屁股,多年以后随着健康饮食的推广,才认识到这种饮食习惯是不健康的,以致于在早早的年龄就出现了糖尿病眼底出血的并发症。对于看病,老师很乐观,也很执着,尤其对中药充满信心,很多种,我看看都苦,可老师却吃的津津有味,有一次我问他难吃不,老师呵呵的笑着:"只要治病,就是个瓦片也能把它吃掉⋯",这些各种名目的中药最终也没有治好糖尿病这种新时代的流行病种,反倒是在疾病发展的最初阶段影响了正规的治疗一以致于过早的出现了并发症。
老师是一个善良的人,那个年代农村和城市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经常有一帮农村来的穿着很破的人来找他,老师都是尽最大努力的帮助他们,开始我还以为都是老师老家的亲戚们,直到有一天才明白,这些都是经老师治疗过的病人,或者是幕名来的病人。九五年夏季的一天,我和老师在刚刚成立不久的疼痛科坐诊,下午快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挎着一个破旧的篮子,里面放着一条已经看不出本来颜色的毛巾,自述手腕处疼痛,老师在给病人检查完后说,这个是腱鞘炎,需要打封闭,随即开了处方和治疗费的清单,我看了一眼,大概总价是十二块钱左右,老奶奶接过处方看过之后,犹豫了很久才说:医生,我改天再来,今天先不看吧。问了情况才知道,原来这个老人是核桃园五指岭村的人,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早上七点多带了一篮子鸡蛋从家里出发,11点才到县城,先去市场上卖了鸡蛋才来医院看病的,鸡蛋只有五斤多,六元多钱,也是老人仅有的钱。看着外面即将下雨的天空,我的老师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了二十元钱,递给了老人,嘱咐她去取药交费治疗,剩余的钱用来坐车回家,老奶奶有点吃惊,而且不停的推辞,最后在老师的坚持下还是同意了,治疗结束走的时候,老人掉泪了,拉着老师的袖子说:你是好先儿,是好人⋯。我知道,那是上午刚发的工资,和我相比,老师是高薪,大概一百多点,我是低收入者,七十八块钱。第二年的春天,有一天老人又来了,这一次不是看病,而是来找我的老师,送了一小袋金银花,据说是自己在山上采的,老师推辞了好长时间,老人掉了眼泪就是不依,就差一点下跪了,说话口气不像是找大夫,而是在找亲戚,最终还是把东西放这儿了。看着老人蹒跚着离去,我第一次明白了为什么老师有那么多的"亲戚",连续好几年,我都喝到了巩县五指岭的特产,金银花。直到九八年的夏天,老人没有再来,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老人的儿子来了,带来了不好的消息,老人在上山的时候摔断了腿,在床上躺了三个月不行了,临终嘱托一定要把这包金银花送给"孟先儿"。
老师是巩义真正的名医。八十年代中期,基层医院麻醉专业刚刚开始发展,疼痛专业处于起步状态,老师是巩义地区真正的"第一麻",无论技术水平还是理论水平在巩义绝对处于至高点,当时的孟凡森老师,王树香老师等,这些老外科专家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孟哥在,做手术我们放心。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医院在八十年代就与上级医院合作开展了许多多如今我们还不能开展的业务,如先心病的治疗,换瓣手术,甚至至复杂法氏四联征等。老师的学历不高,但喜欢看书喜欢学习,并且对新知识新业务发展的理解远比我们这些晚辈有前瞻性。一九九四年,在老师的争取下,我们医院在全省成立了第一家疼痛门诊,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在全省颇有名气,九六年前后在孟老师的带领下取得了巩县人民医院建院以来第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课题是巜改良式骶管注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九八年又取得了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题目是巜复方洋金花膏治疗急慢性腰背疼痛的临床研究》,发表有关疼痛的论文八篇,这些成绩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病人,也造就了我们当年的辉煌。
孟老师是我们一生的老师,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每每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我感到困惑的时候,甚至于在我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的老师,想起老师的教诲:读好书,治好病,做好人。愿老师能够康复!愿老师一生平安!师如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