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山河故人》里讲到,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要说这话也真是说得对。就像初中时很少联系小学同学,高中生很少联系初中同学,大学时又很少联系高中同学,这种循环有点可怕也很无奈。
小学的时候有一个玩得特别好的同学,家又离得很近,每天一起上下学,等到小学有一次要重新分班的时候,家长们好说歹说也让我们俩分到一个班。最后是分到一个班了,但也没有以前那么亲密了。后来我们又去了不同的初中,往后就没有什么联系了,偶尔能在上学路上见过几次,但都是莞尔一笑,各自走开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联系,只是知道各自去了哪上了大学。
还有一个人,也是伴随我上学时间最长的一个同学,从小开始上学一直到初中,我们俩已经同班11年。虽然每一次关系都不是最好的,但是这样一个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同班同学的人,好像一种陪伴,让我有一种熟悉感。中考前没几天,这个同学就突然退学了,虽然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至少从成绩还是家庭来看,都不足以让她退学的。又是这样没有了联系,听说她后来去了某地打工,后来也在QQ上看到过她,每天发各种照片,只是感叹,真的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而最近听到她的消息则是她要相亲了。。。
初中的时候,也有一个关系不错的人。成绩相当,总是被比较,但我们对此也没有多在意,也能聊得来,但是性格上总是有差异的。所以,有时候也会有矛盾。Anyway,初中时关系最好的也只有她了。上了高中之后,不在一个班,联系又少了。偶尔能在学校见个面打一下招呼,后来又去了不同的城市上学,到现在已经好几年没有见过了。
高中时有两个关系最好的朋友,性格也很相和,都很努力。尤其是高三每次考完试的时候都要在操场上去走一走,边放松边吐糟。现在想来,那段时间觉得是最值得回味的时光。后来,三个人去了三个城市,见面的话也只能是在放假的时候了,还有就是平时的微信联系。虽然也有一块到北京的同学,有的离得还挺近的,但也是少有联系。即使放假回家,也没有太多相见的人。现在与两好友也只能是一年一次的频率了。每次见面的时候感觉各自还像小孩一样,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没有变化,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不好的事。好事是我们还可以像以前一样相谈甚欢,还像以前那样努力,不好的事是我们终究是要长大的,是要学着改变自己去适应各自的环境的。
听好友二人当中的一位讲过一次她上小学的时候感觉班里都是幼儿园的同学,上初中的时候觉得学校都是小学同学,高中的时候全校都是同学。我当时听到这话简直是太羡慕了。每一次升学,我遇到的都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我曾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那些人都在不知不觉间走散了。
我羡慕那些有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的人,我羡慕那些一起骑车放学回家的背影。虽然,我们家各种亲戚孩子挺多的,很多还是同龄人,但从小都玩不到一起,到现在和以后也只能是越来越陌生了。直到现在,我也羡慕下课后抱团一起走的人。但是,羡慕归羡慕,我却不想成为抱团取暖当中的一员。不是一个圈子的人,即使每天都见面也不知道各自在干什么。
每个人在成长和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人,这些人组成了朋友圈里的不同标签。有的人已经失联,却又总是有新的人补充上来,而规律就是越是后来认识的人对你产生的影响越大。小时候是以学校和家庭的距离来确定所遇到的人的,你要遇到哪些人都取决于家庭及周围的环境,所以,周围的邻居,同学是接触最多的人。到后来,人群越来越多的是以性格,以价值观来划分的。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越长大越有更多的选择性,也更有判断力。能走到一块的绝对是能说一样话,做一样是的人。所以,这些人群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用高中数学学的双曲线来讲,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像是双曲线的渐近线,无限接近,但总会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永不相交。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那些曾与我的生活有交集却又渐行渐远的人,我只想说一句,感谢你的到来,祝福你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