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樊登老师讲解的《幸福的方法》一书,颇有感触。毕竟幸福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追求。
作者沙哈尔教授是以色列人,他从东西方的智慧当中去寻找令我们更幸福的思维方式。因此这本书中你既可以读到西方典型的工具式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读到孔子或者禅宗的高妙意境。
我们常常被周围的事物甚至远方的目标折磨,觉得过了眼下就好了。可过了眼下就真的好了吗?
作者16岁那年夺得了以色列壁球冠军。为此他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艰苦训练。甚至连汉堡包都不敢多吃。在夺冠的狂喜过后,当天夜里,他突然觉得很空虚,感到迷茫和恐惧,甚至流下了眼泪。冠军的目标并没有带给他如愿的幸福,而是一切归于平淡。幸福与否似乎与你所处的境遇无关。
快乐与痛苦本身就是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事物。任何以为外在的事物可以决定我们内在感受的想法,都是简单粗暴的实用主义。就像佛教说的,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当你能够调节你的想法和对世界的看法时,你才能从容平和的面对人生的种种。这时,你才具备了幸福的能力,也就是对幸福的感知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