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绘本,这不,刚才又读了《安的种子》。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
老和尚分送给三个小和尚(一个叫本、一个叫静、一个叫安)每人一颗"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本很急躁,想抢头功,把种子种在雪地里,结果种子死了。静把种子种在金盆子里,珍藏在屋中,但因为违反自然,种子也死了。安不急不躁,日子照过,等到春暖花开,才把种子种在池塘的一角,他的种子活了,在夏天开出美丽的莲花。
读罢故事,我在想我们有没有得到过"千年莲花的种子"?答案是:有,一定有!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教室里坐着的每个孩子不就是一颗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吗?只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教育也沾染上了功利的习气,变得急于求成,所以一些孩子如同种在冰天雪地里的莲花种子,没能开出美丽的莲花。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们都知道,农业需要根据季节、时令等规律播种、施肥、除草、松土,才能有收获;而工业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只要根据设定的程序操作即可制造出产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反之,如果一味以工业化的尺度进行考量,很可能天才也会被当做傻子看待。
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的孩子抽象思维好,有的孩子形象思维好;有的孩子开朗好动,有的孩子腼腆好静;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反应敏捷,有的思维迟钝;有的踏实勤奋,有的浮躁懒惰……真是不一而足。然而,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分数迷糊了大众的眼睛,从管理者到学校,从家长到老师,心里眼里唯有分数。即使进入"双减"时代,一些人依然没能从"唯分数论"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语、数、英作业仍占据着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校园里缺少歌声,操场上没有矫健的身影,实验室里蒙上了灰尘……不管什么"材质"的学生,教育的目标都是能考高分。如此一来,那些本来在其他方面很有禀赋的孩子,非但天赋、爱好、特长得不到发展,由于学不好考试科目,在长期的挫败甚至冷眼下,人格也会受到影响。
典型例子如众所周知的音乐指挥天才舟舟,让他考试肯定没戏,但在音乐领域却天赋禀异。其实,学校里不少所谓"学困生",也只是因为考不了高分就被贴上"学困生"的标签。在我们学校,有个今年刚毕业的男生,考试不上10分,跑步、跳远、打球却无人能及。还有个四年级女孩,语文、数学课上一问三不知,但跳起舞来动作协调,节奏感非常强。也有一些学习成绩平平,却经常主动捡起校园里垃圾的,有绘画特长的,会帮奶奶煮面条的,爱好做手工的……这样的孩子都值得肯定,他们的禀赋、兴趣、特长只要能得到合理引导、有发挥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闪闪发光。
教育是慢的事业。只要教育者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和智慧,在某个盛夏的清晨,定会看到各色千年莲花的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