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诶,那个辱母案你看了没?”
“朋友圈有人分享了文章,大致看了一下。”
“你怎么看?”
“不敢妄评。毕竟,媒体只是报道了一个事件结果。单看这个事件结果,于母的遭遇,凶手必然是人神共愤,人人得而诛之,死是罪有应得。但,这仅仅是整件事件的结果。背后原因并没有深挖,所以,也不是太好评论。”
这个“辱母案”就是前几天出的那个热度非常高的恶性事件。具体案发细节,我想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回顾。因为,着实惨无人道。单看于母被侮辱的过程,姚某就算是死100次,很可能都不足以平民愤。
消息一出,各家媒体,各行各业都开始以自己的视角剖析是何种原因造成姚某的逆天罪行。
其中,有一类,认为姚的罪行源自于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
坦白地讲,这是我最害怕见到的论调。因为,这样的观点,潜台词里浓浓地透露着:教育可以教化一切。这种可怕的思想,就像若干年前流行的观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样地可怕。他们把教育推崇到了一种无所不能的地步。这些论调因为符合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观点,所以备受欢迎。
如果教育是万能的,那么,还有法律什么事?
相对与法律的强硬手段,教育应该算是春风化雨,用相对柔和的方式去洗礼和改变一些东西。而通常,大众口中的教育,往往是指“学校教育”,也就是说,这“教育”二字的肩负单位是学校,落实到个体,便是教师。大家都会将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希望教师能够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孩子。
然而,这应该是,这是一种概率性的事件。
总体来说,孩子与家长社会接触的时间要远多于孩子与教师的接触时间。在正式入学前,孩子的性格秉性等,已深受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加之,与教师的接触时间较少,原生家庭不作改变,指望教师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体罚是高压线。说得简单点,现在教育孩子是“打不得,骂不得,罚不得”。试想一下,你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应该使用了36计,“打,骂,罚”都收效甚微,更何况只能用言语的教师呢?
现今,教师的社会地位正逐年下降,伴随着媒体一波接一波的负面消息,出于师德而无法发声的教师,已经开始逐渐沦落为了弱势群体。于是,不断面临着“不停遭骂,但还要肩负起改变国家命运重责”的局面。之前,有一篇文章里形容得很好:“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指责教师,转身,又希望教师能够教育好他们的孩子。”
教育,真不是万能的。
因为,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太多太多。教育留给了孩子们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而这样的价值观,却时刻经受着他的家庭,朋友,工作,经历的考验。当他所学与他所认识,经历的一切发生冲突的时候,他往往会选择一种能让他更为轻松生活的方式。所以,像姚这样的人的出现,不是他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是他的恶行一直以来都得到了他周围人的原谅、许可、认同与鼓励。又或者是因为,以这种方式生存,能活得更为轻松,毕竟,相比于苦学成才,还是凭蛮力称霸,来的轻松。
教育太弱了,所以,我们需要法律的存在。与其春风沐雨不如暴风雨雪。言语的沟通,劝诫已无用,还是刑罚来的更能让人刻骨铭心。
教育能够起到引导人走向正确的道路,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而法律则能够惩戒不法分子,能够对不法分子有震慑作用。除此之外,法律却也存在着一个保护的功能。
由此得来,法律的存在似乎是在教育行为失败之后,对社会民众形成的一种补救性的保障。
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所有学生都教的好。
如果教育是万能的,那还有法律什么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