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
“马克思主义者走路,走到那个地方走不通就要转弯,因为那个地方走不过去”。
“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拿战略方针去指导战役战术方针,把今天联结到明天,把小的联结到大的,把局部联结到全体,反对走一步看一步。”“
“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你们不要看轻这‘游击战争’四个字,这是我们十几年艰苦奋斗中得来的法宝。游击战争是什么呢?它就是在落后的国家中,在半殖民地的大国中,在长时期内,人民武装为了战胜武装的敌人、创造自己的阵地所必须依靠的因而也是最好的斗争形式。”
“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强调只有坚持农村根据地斗争,“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
“你的想法不高明,不高明。不应该拦挡他们进占延安。你知道吗?蒋介石的阿Q精神十足,占领了延安,他就以为自己胜利了。但实际上只要他一占领延安,他就输掉了一切。首先,全国人民以至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是蒋介石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祸国殃民,不得人心。这是主要的一面。不过,蒋委员长也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一占领延安,他就可以向全国、全世界宣布:‘共匪巢穴’共产党总部已被捣毁,现在只留下股匪,而他只是在剿匪,这样,也就可以挡住外来的干预。不过这只是蒋委员长自己的想法,是他个人的打算,并非公论。但此人的特点就在这里。他只顾想他自己的,而别人在想什么,怎么想的,他一概不管。另外须知,延安既然是一个世界名城,也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他既然要背这个包袱,那就让他背上吧。而且话还得说回来,你既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来而不往非礼也嘛。”
“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要善于观察形势,脑筋不要硬化。形势不对了,就要有点嗅觉,嗅政治形势,嗅经济空气,嗅思想动态。”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凡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以后要注意辨别风向”。他引宋玉《风赋》中所说的:“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并且说:“大风好辨别,小风就难辨别,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这种小风。”
现在很多人对于战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是定位,有人说是规划,有人说是方向,有人说是预见... ... 等等,说法不一,众说纷纭。
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或个人,都需要战略。战略是为实现全局性目标的一种规划,是为达成组织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
从毛主席的话中可以感受到全局性、预见、开创性、节奏、笃定,今天聊聊从主席的视角感知到的战略思维给我带来的启发,形成自己的战略思维的基石。基于外部视角来看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基础,不是所谓的船坚炮利,不是所谓的军事装备,确定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视角;基于竞争导向来衡量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确定能够达成目标的手段与方法,比如游击战的选择;基于自身在生存环境及自身资源与能力的认知,评估组织内部资源和长期的发展目标、使命与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