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简书上有一篇非常火的文章《中秋别回家了,回来还不如不回……》。作者以其亲身经历,列举了原生家庭对她的消极影响及种种伤害,得到很多人的共鸣。
(一)
家,本应该是温暖、归宿、爱的象征,但现实生活中,家又确实是对我们影响最深、伤害最大的场所。
来看一下文章后面的评论和留言。
在现有的666条评论中,表达曾被家所伤的占了绝大多数,如下:
“很难沟通和理解”
“我父母总是打击我,做什么,他们都否定”
“感觉自己是多余的”
“父母经常吵,家里缺少爱和亲情”
“为我好!到现在还用道德捆绑我……太心累”
“初三终于离开家,内心特别开心,几乎没有想家的想法”
“外面千言万语的委屈和伤害,不及他们一句无意或有意的伤害”
“从小被吼大,没有安全感”
“没有被宠过,不会撒娇”
“我父母从来不尊重我的付出和努力,除了我每个月往家里打钱”
“已经不知道怎么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宁愿在外面漂着”
……
只有6人表达自己的原生家庭很温暖,他们也切实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爱。
大约有几十条表达了对作者原生家庭的理解和体谅。其中,有些是具有一定生活阅历的成年人,还有一些是和作者一样曾被原生家庭所伤的年轻人。
还有一条留言令人动容,“可是我没见过我妈,但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二)
为什么生养、抚育我们的原生家庭,会伤我们那么深,在我们原本美好纯真的人生地图上,留下一个又一个伤痕呢?
原因一:缺少温情
部分家庭,迫于生活压力,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细心照料子女,如生活贫困者、外出打工者等等。
还有部分家庭,父母感情失和、不睦,整日争吵、冷战、各自为政,家庭冷漠而疏离。父母自顾不暇,没有心情关注子女。
原因二:不会沟通
有些家庭,对待子女的沟通方式主要是责备、嘲讽和否定。父母不会处理自身的情绪,经常通过愤怒,甚至打骂来表达对子女的失望和不满。
还有些家庭,从不表达爱,不论言语和行动。在子女需要抚慰和支持时,不施以援手,还要再踩上一只脚,誓要把子女弄到生不如死,痛不欲生。
原因三:不懂尊重
有很多家庭,以爱之名进行控制,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定子女的未来,稍有忤逆则用为你好或道德绑架来压迫子女。
有些父母,不尊重成年子女的事业、婚姻独立和自由,干涉子女的生活,无意间给子女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伤害还不自知。
生长于如上的家庭中,不被伤害几乎不可能。
是否只有贫困、封闭、父母知识水平低的家庭会伤人呢?当然不是,很多生活富足、家境优越、父母受过高等教育且承担重要社会角色的家庭同样会伤人。
此时,家,已由爱的舞台变为牢笼。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我们不得不带着来自家庭的深深烙印、沉重桎梏,踽踽前行。
(三)
其实,家会伤人,早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人格、情商,在社会环境中的自我发展、亲密关系、情感模式均与原生家庭及婴幼儿时期的抚育和培养方式相关。
原生家庭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幸福。这种说法倒也不算是危言耸听,因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如此隐蔽、潜移默化。
正如: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责备;在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争斗;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变得羞怯;在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容易自责……
在没有温情和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绝大多数冷漠孤僻;在没有理解尊重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敏感自卑,难以建立安全感;在父母的恶语相向、严厉惩罚中成长的孩子,则比较容易脾气暴躁、对人残暴、欺压弱小,不顾他人感受,硬要表达自己所要……
同时,在原生家庭成长时经历过的情绪体验、未满足需要,会留存在潜意识中。成年后,遇到一个爱我们的人,我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将这些体验和需求一股脑儿投射到亲密关系中。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全方位的呵护和补偿。这个投射的过程基本都是在潜意识层面展开的,其结果往往是对方给我们多少都不够,爱得过于纠结、沉重,一段关系无疾而终。
另外,原生家庭中部分行为模式,会不受意识控制的重复出现在我们的新生家庭中。这种深远的影响的确令人警醒。
(四)
面对支离破碎的原生家庭,我们的应对方式有三种。
1.抱怨
把一切不幸都归结于父母。‘’都是你们的错‘’。‘’你们那么差、那么穷、那么无知、那么冷漠‘’。‘’我努力根本没有用‘’。
2.隔绝
从行为上远离父母,到很远的地方求学安家,减少往来。在思想和情感上,彻底疏远原生家庭。不给父母感恩和温情,不反哺、不回馈。
3.改变
改变自己的思维及行为模式,觉察自我认知。换一个角度或在更广阔的格局中去考虑与原生家庭间的问题。在心中培养爱和宽容。
我们暂且不对这三种方式孰优孰略进行评价,先来看一下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露易丝•海的例子。露易丝•海出生在一个混乱的家庭中。母亲在她一岁半时离婚,后又很快再婚。继父残暴而冷漠。由于母亲的疏忽,在她五岁时被一个酒鬼强暴,从而开启了她悲剧的前半生。自我价值低,被离婚,直到四十几岁,她才慢慢学会自我肯定和成长,写出了《生命的重建》等抚慰亿万人心灵的读本。她自己也在这个漫长的自我疗愈过程中,恢复了与母亲的亲密关系。直到此时,她说自己才感到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随着年龄增长不断获取内在的成熟,而成熟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能够充分体谅父母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我们不能强求父母完美。更不能强求他们在那样的环境、年代、经济制约下,懂得育儿及心理学知识。其实,他们已经尽最大的能力在养育我们了。
即使他们真的在有意无意之间伤害了我们,那也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执着于过去的人无法前行。只有与父母和解才能与自己和解,这是我们人生的功课。如果我们总是无法放下而充满棱角的活着,就难以真正获得喜悦、幸福、充满爱的人生。
爱是一份来自上天的特殊礼物,只有爱能够化解伤害,让我们好好珍惜与父母、家人的缘分,成为自己人生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