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7月,我在南京。
2018年的7月,我在北京。
从南京到北京,从懵懂到坚定,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记忆中的北京,神秘而又庄严,全国的经济政治资源都聚集于此;记忆中的北京,古老而又坚韧,历史的风吹雨打摧不毁他那强大的灵魂;而,记忆中的北京,又是繁华而又无情的,满地的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个个外乡漂泊的浪子……
这,就是北京。
北京?北京!
我们住的地方在二环内,紧邻国子监街。一进入国子监街,映入眼帘的,便是满树盛开的槐花,星星点点,缀满了整片树丛。调皮的槐花结伴从树上跳落,扑倒在调皮的小侄女的头上,只引的她双手抱头,焦急地来回跑着说——妈妈妈妈,砸我,砸我!
笑着看着她来回跑,又抬头看看满树的槐花,想到我们那里的槐花已经落了,估计是因为是花的种类不同,所以花期也不同,才恰恰为我们带来了这夏日炎炎里大片的阴凉,扑鼻而来的花香,和,与人互动的欢乐。
趁着他们在酒店休息,我干脆自己背上包跑到了不在计划之内的国子监。
一路上,不必躲藏,只是伴着槐香槐落,走过了几家文艺而又安静的咖啡店,只是从外面凝视,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听着卖冰棍儿奶奶的叫卖声,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一家手工品店,中意了一小只玉绿色的小碗,静静地凝视,我似乎可以想象手工匠人制作它时的专注……在老板的讲说下,我买下了它,算作对手工匠人精神的尊敬和传承。
满足地拿着它走向国子监的方向。国子监,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北京的国子监紧邻北京孔庙。孔子自然被祭拜在内,值得一提的是,庙堂里正中间祭拜的一定是孔子的雕像,可是,只有北京孔庙的正中间不是孔子的雕像,而是孔子的神位,两边是孔子学生的牌位。并且,北京孔庙是唯一一个不可以烧香的孔庙。因为当时皇帝来时,总觉得香只要点着了就会有熄灭的时候。而香火不断代表着子嗣延绵不断,皇帝当然不想断了香火,所以就不许烧香。但是,就算不许烧香,却没能挡住大家祈福的脚步。
在国子监街,我反而没有看到繁华而又拥挤的北京,而只是感受到了地道的老北京的味道——道路两侧,有地道的北京老酸奶和冰棍儿,有操着地道北京口音的小贩,有推着小车用老式榨汁机榨橙汁的老奶奶……
陶醉中,大家都醒了,两个小宝贝又欢喜地拉着我的手说——姑姑姑姑,我们去颐和园吧?
颐和园?去!
乘着地铁,一路上经过了北大东门,圆明园……每个名字都撩动着我的神经……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劫掠一空。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颐和园,本该是狼藉一千,破败不堪,可是,这座拥有坚韧的灵魂的伟大建筑,依旧身板挺直地伫立在这片大地之上。
当你在炎炎烈日下行走的又累又渴时,如果迎面扑来一阵阵凉风,那一定是园内的昆明湖为你送来了阵阵清凉。昆明湖,大约为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岸边长满了亭亭玉立的菏叶,包围着粉嫩的荷花,在你审美疲劳时,带给你一谭清泉的清凉。
我们到颐和园的时候已经五点左右了,大家也都累了,所以就没有逛太多。不过啊,我觉得看过了昆明湖的美景,就足够了。
回酒店的路上,早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安定门街,路边小贩的灯散发着昏黄的光,叫卖声,讨价声,声声融入这热闹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北京夜晚。
尝过北京烤鸭的美味儿,回忆今天的见闻,伴着温暖的夜晚,悄悄地钻入了北京温暖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