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篇第一(1)”
好,我们开始讲上古天真论,首先解一下本篇的题目,上古:有多种解释:玄古(王冰),太古(张介宾),所生之来(张志聪),伏羲以前(森立之),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孟康),黄帝之时追溯混沌初开,鸿蒙始辟也(高士宗)。根据这几种注释,我们感觉以“伏羲之前”为上古的解释较为贴切或者就把它理解为“远古的时代”也可以,当然读者可根据自己的认识去理解。
好,我们把时间问题解决了,再看看什么是天真:天乙始生之真元也(张志聪),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高士宗), 天赋的真元(傅景华),先天之真气或先天之真精,与肾脏所藏的肾精和肾气有密切的关系(王洪图)。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只找到了这四种解释,这四种解释实际上是一回事,就是先天的真元之气。
上古天真论,就是对伏羲之前的远古时期先天真元之气的论述。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精义所在,智者通过题目就可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所以在这篇正文开讲之前,必须把题目搞清楚。我们来看正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本书的主角,他是什么样的人呢?有熊国的国君是少典,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姓公孙。黄帝训练士兵,来征伐那些不听话的部族,这样平定了天下,把势力最大的蚩尤部族也完全消灭了。因为他以土德称王,又建都在轩辕这个地方,所以称为轩辕黄帝。后来在鼎湖山铸鼎,鼎铸成后,白天飞升去了天上。群臣将他的衣冠埋葬于桥山,陵墓至今还在。这是唐代王冰的注解。关于黄帝具体的情况可参考史记里面的记载。
我们把上面的几句理解为:很久以前的黄帝,天生的聪明伶俐,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辞,年龄稍长,言行已经合乎中正,长大后性情宽厚,心思敏捷,治理天下之功已经完成,天年己尽,在位百年,寿命一百一十一岁而升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世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势异耶?人将失之耶?”
内经这部书,乃是黄帝和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个大臣,在平时的讲学探求中而形成的。在这六个大臣之中,惟有岐伯的功劳最多,而且爵位也高,深受黄帝重视,所以尊称其为天师。又有:天,是说能修其天真;师,乃是先知先觉者。上天最重视的就是能讲道的人,而师因为能传道设教,所以被成为天师,而岐伯就是这样的天师。
理解为:黄帝就问岐伯:我听说远古时期的人,大多数都能活到百岁,可是动作还是非常灵活,并不显得衰老。但是现在之人,过了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了;这种差别是因为时代不同造成的呢?还是人违背了天道呢?
下面我们分享一段任应秋先生的关于“天真”的见解:什么叫“天真”呢?“真”是“精”之意,是指人体之真精。道家著作《黄庭经·仙人》中有句话:“积精累气以为真。”意思是说“精”与“气”合起来就是“真”,即指精气,故此可以理解为“真”比“精”还要高一级。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老子·道德经》中也有两句话:“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说在自然、宇宙之中,有种物质是“精”,大到宇宙,小到细微的生命,其中都有“精”的存在;“精”中之“甚”者就是“真”,所以说“真”比“精”的品质还要高级。所谓“天真”,是说“真”来自先天化生,或者说由先天禀赋而来,故称“天真”。“天真”用现在的概念来理解,是泛指一切生命之源。中医学有先天、后天的概念,对人体发育来说先天指肾,后天指脾胃,先天之肾藏有精,“精”是生命的唯一来源。《内经》中的这个学术思想反映得很充分,如《灵枢·决气》中说“常先身生,是谓精”,先于身体之前诞生的那个生命物质就是“精”。“上古”与“天真”怎样联系到一起的呢?用张志聪的话来解释,他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说:“上古,谓所生之来。”这话引申得非常好,他把“上古”的概念引申为“所生之来”,即生命之源。“天真”呢?他说:“天真,天乙始生之真元也。”“天乙”是指天之阳气,来自《易经》的“天一”“地六”的概念。“一”代表阳,“天一”就是先天的阳气,阳气可以化生阴水,阴水就是指真精,也就是肾精,又叫“真元”。中医学中“元”的概念,是指阴、阳,有“元阴”“元阳”之说,“肾精”就是“元精”。为什么要用“元”这个概念呢?“元”是“原始”之意,元阴、元阳都是生命之源;肾精中存有元阴、元阳两种生命物质,所以说“天真”就是“天一”所生之“真元”。根据张志聪这个解释,“上古天真”的概念就是:生命来源于真精。简言之,“上古”是“来源”之意,不要理解为“上古社会”或“上古历史阶段”;“真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上古天真”,是说人生命源于真精。在“上古天真论”这篇文献中,主要是阐述了“肾气”这个主题,因此张志聪对“上古天真”的解释是符合这个命题的,解释得很有见地。好,在这里,非常感谢任老的精彩分享。
以上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