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喜欢读历代知名女人的作品和传记,读武则天也是兴趣使然。上个月,读完林语堂先生的《武则天正传》,心里有点堵得慌。今日得闲,为了解堵,又把以前读过的苏童先生写的《武则天》重读了一回。放下书,细想自己历年读过的那些史传和小说中的武则天,以及看过的当年刘晓庆和近年范冰冰演的电视剧中的武则天,终于释然:原来不管这世间的人和事是如何客观的存在,都没有人能够用文字或是语言毫无偏颇地,完全客观地表达出来。即使你是大师,你是名演也做不到,我又堵从何来?
因为看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余香在怀,所以又买了他的《武则天正传》来读。可是读完以后,有种浪费精力之感。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武氏跟慈禧差不多,是历史上最骄奢淫逸、最虚荣自私、最刚愎自用的人,而且权欲熏天,治国无方。除了史料还算过硬外,通篇言词之狭隘、阴损、怨毒让我实在费解。他甚至认为武氏根本没资格与唐高宗葬在一起。虽然历代史书中对武则天的残酷和杀戕皆有记载,如《新唐书》说:“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大夫不免者十八九”。《通鉴纲目》说她:“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黜中宗而夺其位”。《资治通鉴》对她的称帝和专权持坚决的批判态度,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她是个女人,而儒家是反对女人专权的。所以,司马光尽管承认她的基本治国方略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因为她“牝鸡司晨”,所以她仍然是一个大逆不道之人。但是,林语堂先生作为一个哈佛的文学硕士,却把一个名留史书的历史人物写成了一个纯粹万恶阴暗的毒妇,这样的“正传”,实在少了一份男人应有的大气,学者应有的严谨和公正。所以,我读完觉得是在添堵。
最早读过苏童先生写的《武则天》,在他的笔下,武则天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笔者没有从一个君王的角度去写,而是从一个平凡女子写起。从多个角度告诉了我们武后的一生,苏童相信武后是一个阴鸷到极点的女子,他相信为了权力和最终的一切,这个女子可以完全丧失一切的情感。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或者常人都有的怜悯之心。通篇角度诡异,文字诡丽,但是很人性。尤其是武则天在感业寺为尼时写的那首《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夏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样的温柔和才情也应该是这位“千古一帝”很女人、很人性化的一面。再说她的“无字碑”,她在死前遗嘱中说:“去掉帝号,称制天大圣皇后,附葬在高宗的乾陵。陵墓上立一块碑,上面一个字也不要写,功过由后人去评说。”从无字碑看她的字字血泪,朗朗心迹,看她真实的一面。试问:历史上有哪一位皇帝,能有如此豁达的胸襟?历代如此多的风云奇才,何人能为?撇开她的狠辣和冷酷,这样大气的死前清醒,至少也是这位女皇值得点赞的一面吧?大唐有那样的高蹈的开放与自由之风,也应该有这位女皇帝的功劳吧?苏童把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和一代帝王通通写进了书里,我觉得真实,所以,又读一遍,以解堵心。
记得还读过王占君著的《武则天》,书中人物丰满,情节曲折,历史氛围浓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认知意义。既褒写了她的风情与才情,又贬写了她的卑劣与冷酷,既写了她的政治功业,又写了她为人诟病的私生活。还读过应该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武则天正传》,何人所著已经不记得了,内容比较正经,文笔也很流畅。但各个版本写武则天的角度都不同,叙事描写都带有作者本人的情绪和理解。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在读书时,也会带着自己的情绪和理解去读,去感悟,去评判。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所谓心随念转,意随性起,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一直认为自己对文字有着内敛的穿透,正如我确信自己能在文字丛林中读懂别人的悲欢一样。但对于一个历史传奇人物,如此众书纷纭,却把我给读乱了,今晚,我把此文写在这里,只为放下对这个人物的兴趣。至于曾经的执着,余秋雨说过,世界不再完美,我们还是怀着一腔莫名,所以酸甜苦辣认下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