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不能拿来读的。
读书,看书,都流于被动,入眼却不入心,看过很快就忘记了。
不动笔墨不读书。
真正的好书,可以拿来背诵、默写、批注、转述、批判……却不能只是读完作罢。
这便是“深度加工”理论了,唯有对所学材料进行深度有意义的加工(其实就是刻意增加一些难度),才能强化长期记忆。
所有的书,都进行“深度”加工,那么皓首穷经,一辈子也学不了几本书了。还有一个悖论在于:如果不能博览群书,你怎么知道哪些书是“真正的好书”?
所以保持一定比例的泛读、速读,是相当有必要的。最起码按照二八法则,20%的时间广泛涉猎,泛泛而读,只为选出好书。80%的时间精读,好书不厌百回读。
费曼学习法认为,只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教会别人,才算是你真的掌握。这是「以教为学」的策略。
还有一种说法,“写书学习法”才是最牛的读书方法。
秋叶提到过,他说每次他写一本书,都会帮助他对一个领域建立更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大幅提升专业度。
记得许多年前看过天涯的一篇神贴,写的是中国历代名医的故事。
其中有很多大家学医,也是读前人著作,然后边读边写,边写边读,结果自己也著书立说,成就一代名医。
我自己的感受,写东西是不容易的。
读别人的作品觉得没有新意,或者不够有趣,等自己来写,才知道写东西要有深度、有素材、有好的文笔,太难了。
倒是最近一个月花功夫背诵一些佳篇名句,对写作起到了一些助力,尤其文学大师们的遣词造句,思考方式,往往读起来抑扬顿挫,文气通畅,背熟之后对自己的写作方式也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近看书,以微信读书为主,泛读大概,然后再专门选出好书好段,摘抄出来背诵。
好处是,避免了只读书而不记忆、不吸收。但弊端在于,依然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
一方面需要反复思考自身理想,清晰个人定位;另一方面,更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行动,从而在行动中找到合适的目标。
这个月学会谈技术的时候,真心被一大堆专业术语难倒了,有点畏惧心理。其他课程和书籍倒是轻松极了,各有收获。
其实读书需要至少三五年功夫,才能有大的变化和底蕴。不能因为眼下的一些困难或者瓶颈就急躁,以至于功亏一篑。努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