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小孔子46岁。是孔子一个很有名的学生。
关于曾参的评价,孔子也有说过,他说,曾参必将老师迟钝,反应比较慢。因为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智商稍微有一点差,所以孔子在教学的时候就特别拿它来做例子。
子贡是孔子学生中口才很好的,口才好的人呢,自然就很聪明,但是也很喜欢批评别人,他甚至批评孔子说孔子是广泛学习各种资料,记忆力不错,接下来之后教学生上课。这句话传入孔子中,孔子当然不开心,子贡如此聪明的学生竟然不了解他,以为自己只是教书匠。孔子便早死,共说,你错了,我是有一个中心思想,把我的学说全部连贯起来。这就是哲学家,哲学家一定有一个中心思想,如果没有中心思想,那么那里学一点,这里学一点,难道是两脚橱柜吗?可见,一个哲学家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和学说连贯起来,变成一个系统,融会贯通。孔子后来就想利用上课的机会想好好教一教子贡,他就想用曾参。
蹭蹭年纪那么小有特别鲁顿,孔子认为他一定不懂得自己的一贯之道。自贡比聪聪大15岁,又是比较聪明的学生,他都不懂,别的学生怎么可能懂呢?当然颜渊可能是懂的,但是颜渊很少说话。
孔子说,吾到一以贯之。他本来希望他本来希望曾参说何为也呢?结果真称不知道怎么想的,就回答说是的。孔子吓了一跳,反应很激烈,立刻离开了教室——你都懂了,我还教什么呢?
结果孔子一走,别的学生都来围着曾参说何为也?何谓也?这三个字本来应该是曾参请教孔子的。在众多学生里面,真正的年纪几乎是最小的,比他年轻的也只有子张。看的众多的学长争相请教。曾称未免有点得意,马上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些话只是代表曾参的个人体验,不等于孔子的一贯之道。
不过曾参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因为他一直努力,最后才有了杰出的成就。所以到后来曾参还是领悟了孔子的一贯之道。《论语·泰伯》里说,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宏的气度和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担重任而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个单子还不重吗?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歇脚步,这个路途还不遥远吗?由此可见,曾参终究还是理解了。孔子的一贯之道——仁。这就是标准答案。曾参以前所说的忠恕,只是强调跟别人相处而已,格局太小,而讲行仁,可以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为此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曾参的确了不起,一路勤勉学习,值得能够传承孔子的学问,最终把握到孔子思想的核心。
曾参刚开始,孔子说他比较鲁钝,但是他一路走上去,竟然可以传播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代表。可以传《大学》,作《孝经》,把孔子的思想把握的很好,发挥的也很好。最终拿捏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