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期末接触到了这本书,但由于复习时间紧张 ,到这学期才又重拾起它,读了起来 。一读不要紧,这两星期来我仿佛犯了一种病,叫“纠结”。且听我细细将来。不过本人也深知,才疏智浅的我不足以读出多么大的境界和艺术来,但我秉承原创的态度,来谈谈我的拙见。
1.“安娜”式“纠结”
安娜一出场可谓吸引众人之目光,这也许就是自带主角光芒的人。文中写吉娣见到安娜时的情景 让我印象深刻:“吉娣”还没有定下神来,就感到自己不仅被安娜左右,而且爱慕安娜,就像一般年轻姑娘往往爱慕年长的已婚妇女那样。安娜不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也不像是有个七八岁孩子的母亲。要不是她眼睛里有一种使吉娣吃惊和倾倒的既严肃又时而显得忧郁的神情,凭她动作的轻灵,模样的妩媚,以及忽而通过微笑忽而通过目光流露出来的勃勃生气,她看上去很像一个二十岁的姑娘。”以及后来伏伦斯基见到安娜时被她深深迷住,以及后来列文见到安娜时的情景,都足以见出安娜的美是无可置否的。
但最为人动容的不是她外表的美,而是她她的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那是为人所不理解的,因此就造就了安娜式的纠结。
在安娜看来,丈夫是不懂爱情的,因此当她遇到伏伦斯基并被伏伦斯基热烈追求时,她动摇了。她一边承受着家庭的压力,一方面承受着她们所属的上流社会的舆论,以及自己内心另一个我的谴责的情境下,难免会使一个人人瞻仰的美丽贵妇人表现出近乎崩溃的状态。她想到丈夫,时而怜悯他,时而又痛恨他,甚至于在生下女儿后以为自己快死的时候与丈夫和好,但这一切等她重新清醒过后便被打回冰冷的现实,仍然要承受丈夫表面原谅她的不衷但实则让她痛苦万分的境地。这时安娜恨极了丈夫。但有时想到他是自己孩子的父亲时,同情可怜的心情又会围绕着她。
如果在安娜看来,丈夫不懂爱情,那么她真正爱的人伏伦斯基便是那个懂得爱情并值得她倾心付出的人。与伏伦斯基的爱情是这本书让我觉得催人泪下又为之惋惜的一段倾国之恋。他们的相遇相知相爱,可以说推动了全本书的发展。这段爱恋给安娜带来的甜蜜与痛苦以至于后来卧轨而死都是扣人心弦的。他们可以说冲破世俗的眼光,在贵族圈子里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对于安娜来说,这份爱情满足了她内心对爱的渴望,但当她与伏伦斯基的感情越来越深之时,伏伦斯基表现出的一些行为让她害怕、恐惧乃至怀疑伏伦斯基是不是移情别恋,这时她想起自己的儿子,开始有点埋怨伏伦斯基,内心百般斗争,认为自己抛弃一切与伏伦斯基在一起,如今却不是两人最初恋爱的模样。这时安娜开始怀疑一切,被各种恐惧的想法所折磨,奈何在她的世界里,伏伦斯基就是一切,而在伏伦斯基则不然,他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的朋友圈。所以,以至于后来恐惧终于占了上风,迎来全文的高潮,安娜选择卧轨而死。但在火车迎来的一瞬,安娜内心是后悔的。如文中写到:就在这一刹那,他对自己的行动大吃一惊。‘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可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到她的脑袋上,从她背上轧过。”
2.列文式“纠结”
在我看来,这篇小说塑造的列文是一位朴实、执着、诚实拥有友善,自己经常亲自与农民一起下地干活,对于向他求助的农民也是自然大方。以为这么一位过着田园生活的人就不“纠结”了吗?不,列文也是一位有思想,有见解,有追求的田园之士,所以难免会怀疑人生,尤其是当他与那些住在城市的人相遇之时,这种纠结就会浮上心头。
列文的爱情之纠结。列文爱吉娣,当他知道吉娣爱的人是伏伦斯基时,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严重的侮辱,便回到乡下想一心投入到自己的农活上。但当奥博朗斯基前来拜访他,又一次谈起吉娣时,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忘记吉娣,对她的爱依然是那么强烈,得知吉娣生病,他的强烈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当他再一次遇见吉娣时,虽然仅是匆匆的几瞥,却让表面平静的他内心暗涌翻腾。终于他又一次鼓起勇气向吉娣求婚,这一次不服他所望,吉娣与他在不久后成婚。
话说吉娣与列文的爱情是我所向往和羡慕的,因为吉娣依旧是那么青涩,而列文又是一个忠诚的男人,他向吉娣说明自己不是童子之身,虽然吉娣很痛苦,但还是对这个执着的男人 好感胜过芥蒂。婚后他们过起了幸福的生活。但这期间,列文也曾纠结自己是不是真的爱自己的妻子,是不是真的爱自己的孩子。
列文的终极纠结。如文中最后写到:“我依旧会对车夫伊凡发脾气,依旧会同人争吵,依旧会不得体地发表意见,依旧会在我心灵最奥秘的地方地方同别人着一道道鸿沟,甚至同我的妻子也不例外,依旧会因自己的恐惧而责备她,并因此感到后悔,我的智慧依旧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要祷告,但我依旧会祷告—— 不过,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每分钟不但不会像以前那样空虚,而且我有权使生活具有明确的善的含义。”列文式一个不信教的人,但他向上帝祷告过,他怕在别人面前提出不得体的意见,但他每次仍然控制不住自己总会发表一些让别人驳斥的意见,他思考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他思考生与死的关系等。但还好,最后列文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向善,在这条道路上,即使还会同以前纠结的想着每一个问题,但是心之向善,这条路上便不会空虚,那是一种精神的饱满。
我想说的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在纠结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历练的过程,没有人会不纠结,但纠结的症结是一个我们需要穷尽一生所需要弄明白的东西,那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了。
都英娜
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