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教练”成长感悟一
运用“成果框架”,梳理项目筛选立项
赋能教练的课堂中,玛丽莲老师做了两个现场关于成果框架的教练DEMO,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两位现场学员在台下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事情是什么,但在台上跟随玛老师的提问,一步步走下来,才感知我们对自己想要的其实还是一个概念和轮廓,或者我们想要的并不是 自己可控的,随着一个接一个开放式问题的提出,学员的目标更加清晰和具体了,让我这个台下观众叹为观止。 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写照。我们都以为自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事实上呢?我们并没有那么清晰自己具体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成果框架的意义,它指引我们将我们的目标可以用积极正向的表达描述出来,它让我们的目标确定为我们自己可控可把握的,它让我们的目标满足可以量化的SMART原则,它让我们去思考,这个目标与我们人生的其他目标是否匹配和相吻合?“成果框架”思维对我们的影响力超越了我们的目标本身,当我们的目标满足了“成果框架”四大条件,我们就可以更精准的选择我们的行动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带着这份课堂的欣喜,特别希望在工作中去学以致用,成为自己的能力,从而养成思维的习惯。正好所顾问的企业在探讨提升“项目筛选立项”的问题。他们希望把自己的项目成交率从10%提升到30%,这意味他们可以更高效,更有成果的完成年度业绩目标了。我们运用“成果框架”的思维,将这个目标进行了一次分析。 首先,积极正向,这个如何与项目本身相结合呢?确实每个客户的需求都是积极正向的,项目本身也一定是积极正向的。这里我们放进去的问题是:1、客户想要的是什么?2、这个项目对客户意味着什么?3、客户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怎样的?4、这个项目落地给他们带来的价值是什么呢?特别像我们的4个计划性问题,当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是清晰的时候,基本我们就完成了成果框架的第一步:用正向积极的语言来描述客户的需求。
关于可控部分,这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项目是客户决定的,如果让我们更可控呢?我们通过对客情关系的分析,来实现我们可达成的更多可控。大家都很清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组织架构,有自己的业务流程,也有各自的决策体系,我们将可控性分为十个等级,对业务员对整个业务链条上所经过的每个人员进行可控性的评分,如果业务员的客情维系在项目经理的等级,只能是5分,如果是再上一层,可能是6分或者7分,如果是在公司总经理,则可以去到8分,如果到董事长或者总裁级别,我们可以去到9分甚至是10分了。通过非常亮化的刻度尺评分机制,把仅凭感觉又非常重要的客情关系,转化为非常直观亮化的评估方式,大大提升了对项目的可控性把握。
接着的SMART原则,则帮助我们做了个进一步的细化: S:项目的需求描述是否已经像水晶球般的通透清晰; M:项目的预算、完成时间节点是否已经具体可衡量; A:项目是我们技术和资源范围可以承接的,能够实现落地的; R:项目是与我们的主营业务相匹配,并能发挥公司特长的; T:项目是我们在有效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当按照 SMART原则对项目进行梳理后,我们惊喜的发现,项目的可成交性又提高了很多
成果框架的最后一点是“整体是生态平衡的”,对于这个,一开始还真有点困惑的。一个项目如何与生态平衡相关联呢?最后我们想到了企业的战略,每个企业在清晰自己的战略目标后,都会告诫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回答的是这个项目是否能支持我们实现我们的愿景,它与我们企业的使命是相一致的。举个例子来说:这个企业的愿景是让夜晚更美丽,那么在项目中,灯光内容占比不超过50%以上的项目,就不是我们想药品的项目,它就不是我们的选择,即使这个项目的销售额或者利润都是可观的。达成了这个共识,业务人员在与客户的沟通中,反而可以更好的去挖掘夜晚灯光美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