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了为什么今天要看《肖申克的救赎》,也没想着今天晚上能够看完——今晚是原本有课的一晚啊。很凑巧的是,在上课前的半个小时,咨询师告诉我学生因为作业太多,今晚的课取消。话语里故作淡定的我,内心深处窃喜着:“哈哈,可以好好享受这个电影盛宴了”。
一开始,以为肖申克是一个人名,整部电影围绕着这个人的自我救赎展开。就好像,在内心深处一直定位《剪刀手爱德华》是一部心理剧,因为它是在大学里面某专业课的课堂上被推荐的,没成想,那是一部令人惊心动魄的人和机器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当得知,肖申克是个监狱的名字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救赎”,要比一个人的救赎更为超脱,更值得深思与膜拜。
电影中百分之九十多的内容都是在监狱中展开的。正如我们以及片中人以为的监狱那样--阴郁、黑暗、冰冷,它不仅剥夺了自由,更剥夺了希望,吞噬了人的一生。我想,这部剧应该是不亚于引导人遵纪守法的宣传片的——一时的冲动,带来的将是无尽的懊悔与难以摆脱的绝望。
在看剧的时候,整个人也是跟着阴郁的,不仅仅是因为场景和画风,更因为对剧中人的无力感的感同身受,即使到电影的末尾,还久久不能释怀。那种感觉,就好像习得性无助实验中的动物。在为希望挣扎了许久而难以得到时,便永远地放弃了,再也不去触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那样没有希望的环境,才能麻木自己熬过漫长的牢狱之灾。于是,没有人去想着释放自己的对自由的渴望,也没有人给自己希望,除了主人公——安迪。
文章中一直渗透着一个思考点,“我们要不要抱有希望?”瑞德说,“放弃希望吧,那是很危险的东西。”因为在那里,希望好像带给人的永远是失望,甚至绝望。也许,那是肖申克的囚犯发展出的一套生存法则,即只有这样,你才能很平稳地活着。跟着电影情节走到这里,你似乎特别容易接受这个观点,“有希望,似乎是个危险的活计”。但当看到在肖申克呆了五十年之久的布鲁斯出狱前的一反常态和出狱后的自缢而亡,不由得心头一纠——没有希望的人,是对周围麻木的人,当遇见新鲜刺激和自由空气时,体验到的只有无尽的恐惧。人的弹性哪有那么大,在有希望和无希望之间来回切换。那些能走出去而飞的,一定是在内心某处一直怀有希望的人吧。
而希望,不仅仅是希望这个词本身,它需要和一系列的行动甚至计划并行。希望应该是有希望实现的,是行动的引导,它的实现,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安迪花了19年的时间用小锤子挖地道,提前为自己设置了出狱后的身份和资产,同时还在越狱后还扳倒了典狱长。
越长大越感到2080法则的魔咒,那些怀揣梦想的人,又有几多能够真正实现?而那些实现了梦想的人,又曾经历过多少次的崩溃和重建?安迪走了,感叹完毕,狱中的人又回复了往日的一日复一日,那曾带给他们不一样感触的人,也终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是的,有些人,生来不属于这里。
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了希望?为了适应?
我想,是为了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吧。就像肖申克里的老图书管理员布鲁斯一样,在监狱里为管理图书馆,为狱友们送书,就是他价值的体现。监狱里虽然没有自由和希望,对老头儿来讲,生理、安全、归属需要是能在大程度上被满足的。而假释后到社会上,没有了安全和归属,也失去了价值。
可怕的是没有希望,可怕的也是有希望。有希望的人永远闪闪发光,带给别人希望。让他人有机会抓住那道光,突破心中的壁垒,真正活成人该有的样子。瑞德抱着对安迪的承诺,有了在绝境中的坚持,也有了一往无前的把手。虽然我不知道这样要走向何方,但我敢于就这样走下去,敢于期待和朋友的再一次握手。
真的是一部带有人性光辉的片子,只要给一点爱,每个人都愿意绽放光芒。天台歇工时的酒,狱友们为安迪石刻而悄悄积攒的石头,那些画面很简单,但很美。
活着不易。与其想如何避免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如锻造自己的强大的有弹性的心脏。为什么安迪能够抱有希望并勇敢坚持呢?我想除了心态,和他的阅历和知识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见过世面人,他知道墨西哥的无名小镇,知道太平洋的样子,知道小旅馆可以开到岛上,知道在小岛边上会有沉寂的旧船可供改造....作为一位出色的银行家和青年才俊,知道如何和政府打交道申请资金重建图书馆,知道通过何种方式在满足典狱长对金钱嗜好的同时,记录能够把他扳倒的证据...是的,见过世界,心中才会有世界。经历过风浪,才会无所畏惧。这也是希望的来源。
肖申克中的救赎,是圣经的救赎,是对以往罪行的忏悔和洗脱。而忏悔过,就该勇敢往前走,这也是生活的智慧。在救赎过后,需要做的,就是让余生变得尽可能美好。我想,这大概就是救赎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