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说:曾参年幼,被父亲责打,孔子听闻,对他说:孝非愚孝,如果被打伤,反而证明了父亲是错误的,陷父亲于不义。因此应该小杖受,大杖走。
如果反抗那就是不孝顺,会被人指指点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以八卦传播的属性,那必定是人尽皆知。
于是,曾参最开始的考虑,就是打就受着。而孔子教育的应对方式则更为灵活,避免了因为“愚孝”而带来的不良后果,愚孝顺应了旁人的意愿,伤的只会是自己。
有看到人提问说:不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了丁克,是不是太自私。
不以他人的意愿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自私吗?即使这个他人是父母。
是的,按照多数人的价值观,该结婚的年龄没结婚生子,就是不合时宜。甚至出现什么年龄该有多少存款的定义。
但这何尝不是对不能发声的人一种不公平?凭什么定义别人的生活呢?
只要不伤害到他人,任何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给予理解。即使生活里往往把巨大的反差作为新闻的爆点来出卖。
我们可以同情客观上的物质困苦,但不能臆测精神上也是痛苦的。开心分很多种,穷开心也是开心。
所以当遇到“指点”的时候需要分辨:他指点的原因是什么?看热闹、找话题、为你好?我真错了吗?错在哪里?是价值观不同导致的分歧,还是做事方式不对伤害了他?
有多少道理听着都对,做起来都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