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文学理论课的时候,漂亮女老师给我们看了电影《活着》,这绝对能代表张艺谋导演水准的好东西之一。每个角色都很深刻,演员表演也十分真实,能把最近时候上映的那些速成国产电视剧的表演甩开几条街,实力派跟偶像派还是很不一样的。原著也是不得不说的好看,余华不动声色让福贵大把大把回忆,将我们带进他那坎坷滴血的岁月。我会觉得小说的艺术成就会更大,原因就是福贵身边的人的死光了。大的时代压力下死了人,还死了好多人,死的人越多越能证明一些问题,死的人越多越加重了这悲剧的震撼力量,死的人越多越能加重力道猛敲人心,让人叹息,给人思考,体现生活质感。越荒唐越好笑越让人警醒。但感情上我还是更喜欢电影,人死多了总不是好事,我还是希望圆满结局。这个跟《神雕侠侣》很像,若全书在杨过找不到小龙女之后跳下去就结束了,而没有后面的大团圆结局,金庸所表达的思想固然更深刻,但肯定会有好多书迷一怒之下再不读金庸。
当然,金庸有没有这么想我不知道。可我一直在想,除了我不喜欢太悲剧这个原因,也许还有一点,就是先入为主。
先入为主,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偏见。钱钟书先生说,偏见是思想的放假,意思就是偏见是没有脑子的表现。任何人都很容易产生偏见,而且往往不容易察觉,自认为理所当然,自己没注意但却时刻出现在判断问题时候,不容易纠正。喜欢谁的书谁的电影不喜欢谁的书谁的电影这样的小事情也许无伤大雅,这样的“偏见”只是品位不同而已。有人喜欢黄日华的乔峰有人喜欢胡军的乔峰有人喜欢钟汉良的乔峰,就算固然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也仍然只是爱好而已,这些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如果你喜欢我不喜欢,你就说你喜欢的怎么怎么好我喜欢的怎么怎么不好,然后矛盾随之而起,影响世界和平指数,那就真的不好了。这样的偏见是要不得的。
我要反思一件事情,是我对苏联作家的先入为主的偏见。记得小时候老师要我们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时候略有叛逆,老师推荐的本来就有抵触情绪,不想看。后来也只胡任务一样随便看看,反正到现在也没有看完,给我的印象只有一点,书中人物名字很长,还很像,换来换去,分不清谁是谁。自此以后苏联作家的东西从没有看过。前几天想突破一下,在图书馆翻到一本书,《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前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作品。看书时候又陷入名字的困境,一个个名字又长又像分不清,我只漫无目的的看,终于把一本书看完,了故但除事外,人物关系在脑袋里打架,乱糟糟没头绪。一开始以为主角是两男五女,五女还是看简介才知道的,两个男的看着看着变成了一个人,原来是四个字的名字跟九个字的名字换着用,上一段名字是四个字,下一段变成了九个字,竟然是同一个人,有时候一个段落中的两个名字来回切。只能怪译者太逗。希望以后翻译这样的东西能够把名字统一,入乡随俗。中国人的名字断然不会出现九个字,四个字就好了。
书里面的故事确实不错,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敬佩战士们为反法西斯战争做的牺牲,也喜欢书中透露出的人情味。若没有当年先入为主的偏见,我定会早一点接触这些。这就是没曾得到的东西,失去了也没有发觉(没得到何谈失去)。
(重阳,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