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付费、短视频何去何从
内容付费、短视频这些互联网火爆产品正当红,在野蛮生长的风口上跟随者扎堆出现,大量资本也迅速砸进去。 无论创业还是投资,等风来、追风口成为常态。
关于内容付费,我觉得会在人们理性化之中出现一些扎扎实实的东西。 其实中国人做事都一样,当大家觉得内容付费能够赚钱的时候,一哄而起。中国的消费人口庞大,任何一点小内容都可能获得用户。好多内容一两个人买本书自己读一读消化下就放上去卖了。那这样的东西能成活吗,我认为活不了。又回到马克思讲的,商品的价格取决于投入的劳动。再简单的东西,如果投入的不是真劳动,消费者很快就看穿了。
知识付费,毫无疑问符合现在的知识产权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大趋势,以后免费可能就是公益了,人们现在很少再期待任何免费的东西,这是大趋势。所以付费知识,仍然有消费需求和长远发展空间,因为总有人要花钱买一些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到了这个节点,接下来考验的就是这些提供内容的公司,能不能持续产生优质内容,持续吸引消费者不断地复购?
这个时代令我好奇而又兴奋的是,你现在做老大,很难说未来几年仍然是老大,稍微有一个环节思考不周,恐怕就毁于一旦。现在的社会已经彻底从生产者社会转化成消费者社会了,消费者社会一切以消费者为主,消费者本身就是生产者,且先于生产者。
短视频虽然以内容为主,但是它首先是提供技术领域的手段,所以在这个市场上将会洗牌,最后仍然可能是有些老大积淀下来。就跟之前的视频网站最后沉淀下来爱奇艺等几个网站一样;不需要都是电商一样,最后沉淀出两三个大的电商;不需要都是搜索平台,最后可能只要两个搜索引擎就够了。
2、追求深度价值
我们往往投一个项目的时候还没有风口,但是当一个风口过后,你宁可错过赚大钱的梦想,也不要再进去了,因为它不属于你了,当一个现象称为风口的时候,很多资本已经做了很大的动作,你进去只是其中一个。就像股票,已经热成那样了,你进去,除非你能断定什么时候出来,否则你被套牢的概率是几乎锁定的。
我们作为早期投资者应该追求的是,在一样事物还没有成为风口的时候,因为我们投了最后成为风口,这才是顺理成章的。
我们至今理解的产业,至少是在时间轴上他是能够相当长的去延续的东西,不断的创造价值,不断的带来利润,不断带来营收,我们称之为企业。
我在内部分享时总是跟大家说,当一个现象所有人都在关注的时候,其实这个价值已经释放完了。
什么意思?其实作为投资者,最大的挑战在于当大家全部认为这个东西有价值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理性的判别它有没有价值的深度。
大家知道巴菲特若干年前他成了投资届一个笑柄,大家一看(在经济危机前)巴菲特这个老头真过时了,从他投资的组合里头没有一个与互联网有关的企业,全是太传统的,口香糖、刀片、信用卡,汉堡、铁路,怎么投得全是这样一些东西。
当时大家觉得巴菲特这个老头一定完了,他错过了整个二十年人类发展最令大家心潮澎湃的东西,现在再看,还是老巴菲特最牛。这就是巴菲特他坚信的。
作为投资公司,作为企业,在一个时间轴上你追求真正有深度的价值,这应该是你最高的追求。因为一切的成功都可能是暂时的。但是等到风平浪静之后谁还能站在那,还穿着衣服,还微笑地面对世界,这是不容易的。
别人恐惧时贪婪,别人贪婪时恐惧,话很简单,但是普通人很难去践行。我们往往相信,大家都恐惧的时候我们都恐惧了,大家更贪婪的时候我们都贪婪,因为我们怕错过。
3、建议创业者的思维方式
伪风口太多,创业者需要在思维方式上有以下四个领悟:
第一、要有和时间争夺的思维方式。你要跑赢现在越来越短暂的消费者的期待,成败就要看谁能更早的赢得消费者对下一个功能、下一个产品、下一个体验的期待。要有时间观念,就会发现新的转机。
第二、要从表层向深度下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很难再产生新的平台化的东西,搜索引擎、电商等行业基本定型,再往下做,就意味着科技的含量要越来越高,用科技渗透行业。
第三、创业要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甚至三四五线城市转移,这里空间巨大。
第四、所谓创新有两种类型。一是科学技术创新,二是重新定义商业板块,不同板块间的搭配组合都可以诞生创新。
4、阅人经验是真格基金的杀手锏
业界通常认为徐老师非常感性、充满激情,我们看项目基本一拍脑袋就决定。其实大家没有看到,从真格成立的第一天起,尤其是 Anna (真格基金合伙人兼 CEO 方爱之)到位后,我们就跟团队讲对人判断的重要性。
每一位新加入真格的伙伴,也都是在这样的投资哲学中历练对人性的理解。我们会带着他们一起去观察什么样的人是靠谱的、哪些人说话是可信的、创业者展现出怎样的细节是可喜的。
从已经跑出来的项目看,这些公司的创始人有一些共通的特质。
第一,他们切进市场是要去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这可能是解决痛点提升用户体验,也可能是解决大众的困惑,还可能是提升生产效率。
第二,这些人一定有大的格局。他们能够坚守给用户提供最终极的价值,愿意为了公司利益和大市场之间的利益进行非常理性的切分——一位创始人如果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是做不大的。
第三,强调公司独特的文化。文化是超越金钱、股权等物质衡量的杠杆。创业是很艰难的,当公司的资金紧张、暂时没有股权可以分享的时候,团队需要一股凝聚力帮助公司渡过雪崩时刻。
第四,在关键时间点作出冷静但果决决定的能力,包括转型、砍掉某些业务等决策。
这些都是创始人能不能把公司从一站带向另一站的关键。需要创始人有学习能力,有对新事物的敏锐、把敏锐转化成健全的判断、将判断通过高效的执行力实现的能力。
这样当新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创始人的敏锐度、判断力、执行力可以让公司捕捉到机会,而不是在犹豫、观望甚至忽略中错过机会。
5、思考三个词:多、快、浅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的比特化,衡量一个东西是否好用,是否便捷,是否有效率——唯一的标准就是“速度”,网络畅不畅通,下载快不快,完成一次销售花多长时间,等等。
在速度成为唯一指标的情况下,所有人就陷入焦虑了。大家不断盯着屏幕,查看网络,接收信息,关心哪儿又出来了畅销品、新东西,不断追新追快,忘掉了其实生命真正的沉淀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外延的。
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反碎片化的。它让你身上诞生完整的认知世界,在不同的事件之中做出生命相关的抉择或者决定,引导你的行为,从所谓“失败”、“无效”变成有效,甚至不管什么意义上的成功或者成熟,都需要我们敢于历练出一种心智结构和习得习惯,它是和现在大家都认为的未来发展趋势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面对阅读,面对知识获取,面对智慧的构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三个词:多、快、浅。
当大家都追求多的时候,你敢不敢追求少?
信息从来没有过如此之多,用知识爆炸都不足以涵盖我们现在面对的扑面而来的信息。就知识的架构来说,各种知识流派、各种思潮爆炸性地增长,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有限的人生,究竟应该花什么样的工夫,聚焦什么样的信息,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在这一点上,选择非常重要的。如果不会选择,我们就没法发现重要的意义。
所以应对多的,我的建议就是要学会少。少意味着你的选择目标是对的,它成为承载你生命有质量积淀的一个最好途径。
当大家都追求快的时候,你敢不敢追求慢?
你跟周围的人谈任何书,没有人是不知道的,因为大家都已经从网上知道个大概了,甚至只要听过一次讲座,就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
这种快,与其说你是走进知识、接近知识,还不如说你在浪费生命。做任何事情,如果只了解一个名目,而不走进它,不学会慢,长期来说是赢不了的。
就阅读来说,唯有慢,才能真正把文字变成有力量的东西,或者从中获得文字应该给你的力量。
当大家都追求浅的时候,你敢不敢追求深?
由于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很多本来厚重的东西已经被我们给分拆开了。这种碎片化本身,我觉得没有罪状,因为把厚重的东西切片切给你的时候,本质上没有改变被切的那个对象的本质。
但是,由于我们习惯了碎片化,把完整的生命碎片化以后,潜意识认为切开一点就掌握了全貌,这时候就出现问题了。
我们的技术媒体,把原来的知识、厚重的信息,拆解成碎片时间可以获得的东西,但是我们只接受了局部,接受了片面,接受了被切的十分之一。
本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整体,如果只走进它的十分之一就认为掌握了全部——长久来说,这样的阅读和你的生命是没有任何真正的交集的。
我心目中的一个理想读者就是普鲁斯特。普鲁斯特的阅读就是从速度、浅、碎、多,走到了相反的缓慢、深度、完整、少。而这些东西就构筑了一个伟大读者的本质。这样的读者,他读的书不一定多,但是每读一本书,这本书就变成了构筑他生命的一个年轮。
这些书读完以后,一个个全与他生命息息相关。到最后,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会发现他的自我是一圈一圈地由阅读搭建起来的。
来源 / 搜狐、凤凰科技、陆家嘴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