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乡村改变很大,尤其是基础设施。村村通柏油马路,小轿车奔驰在乡间道路,碧绿的田野,蔬菜大棚一排排整齐地排列,有了城乡一体化的感觉。村子里的道路硬化了,人们走在路上不再泥泞。天一黑,路灯照在街心,人们不用拿手电筒,畅游全村。在村子与村子间的主路上,也有了太阳能路灯,车辆开在路上,也是明如白昼。
八九十年代,家家都羊牛马,牛马是用来耕地拉车的,每家都要出一个劳力放牛,我们就是那时的放牛娃。那时都是土路,路上有很多牛粪,一不小心就会踩在牛粪上。村子里每家都有粪堆,堆放在每家门前,风一吹,臭气熏天。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整个道路都是整洁美观了,房子也变成了三四层的砖房,院子里种满了蔬菜水果,还栽了许多花。有些家把房间打扮得漂亮,还在客厅里养上几盆绿色植物,点缀得更加美观,乡村人也实现了城市梦!
在前一周,我分明看到一个老人,一个瘦弱衣衫褴褛的老人,一个脸色灰白的老人,大概七八十岁,他在小镇的街头,一个垃圾箱旁边站着。他在干什么呢?他正在吃垃圾箱上的一盒早餐,那早餐大概是前一天赶集的人吃剩下后遗弃在那里的。那老人肯定很饥饿,肯定几顿没吃上饭了,在这街道的拐角处,他发现了遗弃的早餐,他太想吃了,他也不顾颜面,走到垃圾箱旁,开始吃了起来。
我就在想,这位老人是哪里人?他的亲人在何方?为什么老人会沦落到这样饿肚子的地步?他应该可以有好的生活,是他的原因?还是他的子女的原因?还是他根本没有子女?小镇上有养老院呀!为什么他没去?我不知道。
我的母亲得风湿病十五年,那些年我家异常艰苦,我在外面工作,经常不能照顾母亲,每到太阳夕下,我就担心母亲是否吃饭?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煮饭,当我把热乎乎的饭菜盛上桌时,母亲总会说:“儿子回来,我就可以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母亲的语言里透露出满满的欣慰。
母亲真的很难,她即使再不能动,也得爬起来自己做饭,因为她不指望不上父亲和哥哥给她做饭。她只要看到我或小姐姐回家,她就不必到锅边去忙活儿,她就可以吃现成的饭菜。对于吃不上饭的人,我很敏感,总觉得这样是很难受的事。
我曾经抱怨过,为什么母亲如此勤劳换来的是没人煮饭给她吃的结果?这老天也太不公平了,不是说勤劳能致富吗?可母亲辛苦成这样,也同样没有过上她想要的生活?母亲这样为家庭劳作,父亲还是说母亲不好?后来我明白了,父亲表面上显得平等,实际上还是大男子主义,他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
风吹过小城,回首往事,不得不让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