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没有大的建树,只有小的进步,无关乎知识累计,只着重个人成长。
第一阶段,自我启蒙期。
作为典型的80后独生子女,小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学会怎么自己待着,而不寂寞。我尝试过很多方式方法来打发时间。
第一步,找各种人聊天。放学后不回家,拉着同学逛遍小市场里的每家店铺兼对看到的所有事物品头论足。最经典是花了半个小时说动小商贩将白菜每斤便宜五分钱卖给我,然后告诉他我没带钱。久而久之,陪我逛的同学跟我莫名疏远起来,我也渐渐没了兴趣,小市场里的流通速度低于我的预期,总是来来回回评价同样的事物让我感到想象力接近枯竭,这对我而言是很严肃的事,我不能如此自我放任下去,遂收手。
第二步,养宠物。大概由于第一步说的话太多,我更倾向于养些安静的生物,在接受了大人的不断推荐灌输后我拥有了很多条蚕。观察的过程是很有趣的,只是这些生物的成长速度也着实惊人,我很快就很难找到足够的桑叶去喂食,最后连笋叶都加上也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食欲。更大的问题是我发现自己一直拼了命的为它们找吃的,然后它们就真的只是专注于吃,从始至终都不看我一眼,这点让我很遗憾,觉得自己其实更孤独了一些,所以在坚持到让它们破茧而出之后就再也没有了重复的兴趣。
第三步,读书。经历了前两步的折腾,我的思想局限性就开始显露,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只能理所当然的跟其他孩子一样去折腾父母。他们被我逼得烦了,两个人背着我开始头脑风暴,也不知道具体过程怎样,最终结果是他们一边给我灌输读书好好好的理念,一面很负责的给我买了一本字典外加一本连拼音都没有的纯文字书。我现在觉得自己那时候真傻,但也是真聪明。硬是靠着如此质朴的工具书啃完了那本书,交差的时候,父母把我夸得那个让人不好意思,然后笑眯眯的给我指了指书店的方向,从此当着不管不顾了。我就继续傻傻的在书店里打发着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候什么书都看看,看懂看不懂都看看,唯独很少看地理书,因为放的太高够不着。不怎么懂地理是一件很怪异的事,直接导致年少的我从来没想过往书店的反方向走走,以至于多年后听同学说那边有个公园多么欢乐时只有一脸懵。这件事我必须感谢父母永远说话很简洁的特点,从根本上断绝了我重新返回第一步的可能性。
这个阶段,我觉得是读书的自我启蒙期,很大程度上我有读书的自由,完全没有干扰,虽然散乱,但少了规矩,多了乐趣,不易放弃。
第二阶段,自我膨胀虚荣期。
这个阶段开始的无声无息,我甚至都想不起到底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哪个权威人物的一句夸奖开始,然后误入歧途,久久不知该迷途知返,反而沾沾自喜,以为窥得读书真谛。
第一步,得到夸赞。书读了几本后,我的嘴里会出现偶尔看过的名言,知道作文的套路,然后就有人开始夸奖我,只一句“爱读书就是好”能让我膨胀好几天,搞的自己多厉害一样。然后更多的生搬硬套各种成语典故,投机取巧,一路上语文成绩倒也可圈可点,这就更了不得,觉得读书的作用大概也就如此了吧。分数是学生时代的硬性指标,分数好了,大家都喜闻乐见,没有半个人会说不好,然后我那个脆弱的判断能力啊,当真把这一切当了真。觉得读书能找到华丽的辞藻就是收获,能记下来的话,说明此书绝对没虚读,真真是可笑。
第二步,虚荣心萌发。上述一步做的顺了,花架子越搭越大,表面上看起来真的是风光无限好,却从来不想是否近黄昏。虚荣心越来越膨胀,从选书开始就是功利心占了上风。读排行榜的书,读名人的书,读热门的书,这些书好么?这些书很好。可以让我永远有谈资,永远时髦,洋气,被人夸赞。我读的书更多了,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只要有名我就得追,万一落下了,被别人先讲了出来,我再去读又有什么意思?这种思想很可怕吧,但问题是那时的我哪里有时间想的那么深,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读,读什么不重要,书名比内容重要,回过头去,再细想,可笑的可悲。
第三步,周而复始。用虚荣心去读书,出去再吹牛,把自己和别人都吹膨胀了,虚荣心满足了,再回去读书,当然是带着更大的虚荣心。就这样,不停的重复,终于,虚荣只剩下了虚。花架子再大,它没有脉络,没有根茎,随时都是一种要倒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倒的快,可能只是你吹牛过程里的一次停顿,你突然会觉得大脑空白,没什么可说,也真是说不出什么的时候,感觉会很恐怖。不是小时候那种自己玩的时候的孤独,而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空虚感。然后,一切假象轰然倒塌,你,什么也没得到。
第三阶段,自由自我期。
我刚刚开始这个阶段,但我觉得是最为舒适的阶段,读书,本应如此。虽然经历了太多波折,总归能放开心读书就是好的。
这个阶段没有步骤,没有需要,只有喜欢。我因为喜欢而去自由的选择一本书,认真的读,自由的读,以自我为本,不迷信任何权威、历史、评价。书就是书,没有好坏之分,读的到什么完全取决于谁在读,用什么态度去读。你静的下心去读,你懂得品,妙处自然有,自由洒脱一些,平心静气一些,浮华的东西淡了,本质自然也就显了。
读书,只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