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听说鲁迅先生还是在小学的时候,之后便在初中学到先生的文章,大多也是浅尝辄止,如今才细细欣赏。不过先生的文章,确实思想内涵颇深,却有些身临其境的感觉,便对印象深的几篇做些简单书评吧。
《鲁迅小说全集》由《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分组成。先生在这部小说里,以笔为枪,用高亢的语调,希望唤醒国民沉睡的灵魂。
打开这本书,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记》,这是先生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在《狂人日记》里,赵贵翁、路人、打儿子的女人、狼子村的佃户吃人的,大哥是吃人的,小孩子们是吃人的,甚至作者觉得自己都吃过人肉,只是自己浑然不知罢了。他们一个个要把“我”逼死,然后分而食之。那是个“吃人”的社会,也就是个封建制度“吃人”的社会。在那个封建制度中的人们面面相觑,亲情、友情全部都沦为了泡沫!因为深受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束缚压迫,这个社会里的人们,他们谁也不相信,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相信。他们是一群可悲而可怜的人,他们在吃人的社会里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迷失了自我。
那《药》中的人们也是如此,拿着人血馒头,自以为能够治好小栓那奇怪的病,可是却因此更快的葬送了自己孩子的生命,殊不知,封建制度下的人们是有多么的无知,多么的愚昧。还有那孔乙己,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牺牲品。不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有开放理智的教育制度,九年的义务教育,而孔乙己,在他那个封建黑暗的社会,只有笨拙的科举制,唯一的出路几乎只有从政做官,孔乙己满满的“之乎者也”就是一个证明。可是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买了茴香豆,看到了一群小孩子,他会一人一颗;他也是守信的,即使他身无长物,可是还是会付完掌柜的酒钱。可是他旁边的人呢?一个个都嘲笑他的失败,一个个都嘲笑他的不堪境遇,没有一丝怜悯和同情,只有我在想着他:他大抵应该是死了。
我想问,那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如此没有人性。我想,鲁迅先生也是因为这样,看不下去了,坚持不了了,所以想要呐喊,想要用笔来换醒国人的灵魂吧!
但是,呐喊以后,回音却寥寥无几,留下的,却只是彷徨。就像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又有什么用,最后还是投江自尽,为国牺牲了。在那样一个众人沉睡的社会,少数的知识分子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呐喊无人回应,剩下的只有彷徨。像《在酒楼上》的吕韦甫,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虽然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但还是选择了妥协,放弃,落荒而逃,力量不够,最后他们还是在封建社会下彷徨。
所以,一个国家,制度是多么的重要。人类社会需要靠制度来维持,一个国家的制度不行,靠什么来发展。封建制度的毒害,让人害怕,国民没有凝聚力,更没有创造力,国家还有什么生机呢!所以先生要发声,想要改变这种状态,他敢为人先,勇而无畏,这是我们应该赞扬的,敬畏的,更是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