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了心草写作群一段时间了,一开始也不知道这个群是干嘛用,之前参加了一期手书活动,见识了群里几位写诗和创作都很棒的老师吧,还有一位外婆特别有意思哈。这几天看到群里有蒋莉老师和女儿同学的妈妈竟然也在群里,倍感亲切,看到大家每天坚持写作,很打动我,所以,我今早就想要不自己也跟着写一篇吧。
我要写什么呢?想了一下不如就写我今早挣扎起来早读的心情和感受吧。我加入了一个心理咨询社群一起早起共读心理学书籍有一段时间了,一开始参加6点至6点半时间段,读的是《团体心理治疗》,坚持读完后很有成就感,就接着参加了5点半至6点时段的共读,这意味着我得提早到5点左右起床,还好有闹钟设置,我也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来渐渐自己一到5点左右就会有意识醒来去看时间,哎哟,有生物钟的作用了,还挺高兴的。
最近天气渐冷,人开始犯懒,虽然5点下意识也是能醒,但用给自己一个理由在被窝里呆一会儿,然后有几次就真的呆过头了,错了共读的时间,每一次发现自己进来晚了都没有了讨论的欲望,就是感觉错过了很多,很有愧疚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长期来看非常容易给自己带来错觉,就是早起共读到底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是学习新的知识?还是习得一种习惯?亦或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当我开始这么追问自己的时候,我看到了内在的自己,甚至看到了问题并不在于早起,而在于社群学习的认知。
在这个知识不匮乏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接触到自己不了解又比较新鲜的信息,比如我通过社群共读学习心理学这个新的领域,但这仅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窗口,要形成认知闭环,就要对知识进行内化形成外在的行动。如果仅仅就是读书(文字+感知),自然不能上升到认知(知识+行动),所以我的体会就是早起共读只是提供了信息获取,而非真正的认知。但这个过程偶尔会让自己因为自律坚持而带来喜悦和成就感,不过,同样也会因为迟到不守时而带来糟糕和失落感。
今天早上我的心理活动是既然5点半早读迟到了旁听没怎么讨论,那么6点开始的英语早读也有点想找理由不读了,这真的是我当时一闪而过的念头。但我后来因为感受到书友的信任和呼唤,还有她的那份坚持,我挣扎了一下稍微精神些又起来了,我知道这并不意味着什么,我只是做了一个不太难看的选择罢了。事实上,读完后我也只是觉得(嗯,今早的任务又完成了,自己又可以做点别的事情了哈…)我真的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在早起共读这件事情上,我都怀疑自己算不算是在玩一种游戏呢?我终究是该坚持还是不坚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