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视无睹“看不见”
办公楼门前是多层台阶,两侧是缓坡车行道,再外有三角绿化带,栽种一些绿植。
有一天,我给同事说,楼前那两株冬梅花开得特别香,疫情期间正是最旺盛时候。他很惊讶,说还有这花儿啊。
每天经过而看不见,即所谓熟视无睹,这就是注意力狭窄缘故,我们习惯关注影响深刻的东西。
家是最熟悉的地方,假如问你从卧室到门口大概多少步,估计很难说上来,再问问阳光种了多少花儿,多半也难以回答。
这些是生活细节,因为“无用”而不去看见。
其实,不是无用才看不见,而是看不见才无用的。
倘若你不信,试着把遇到的花草树木辨识出名字来,看看是否有不一样的感受!
“看而不见”很常见
参加一个研讨会,投影播放多媒体资料,我即便坐在前列,也看不清楚,只因为眼睛近视。
自己坐在那里,装模作样去看,其实只看到屏幕,见不到清晰内容,只看不能见。
类似例子很多,春花烂漫,可是要问问赏花人这是什么花,什么树,什么特性,多是一问三不知。
比如西府海棠很漂亮,叫上名字不容易。
比如都是黄色花朵,迎春与连翘,一般人难分清,可是一旦分清,再也不会张冠李戴。
不仅看,更要见,这就是见的力量。
警惕“见而不深”问题
常说看问题有“见地”“见解”,就是不仅仅能看到问题,还要有独到犀利深刻见解。
这是从表面到本质,从内涵到外延,是间接的拐一个弯,就拐一个弯,也很难。
看到树叶在动,要见到是风在吹;看到树叶落地,要见到是万有引力;看到五颜六色,要见到这是大脑产物,是光波信号转为大脑神经信号产物,与外界无直接关系。
看到豪华车子,豪华别墅,一掷千金购买名牌,要见到这是身份象征,目的不再是适用。
看到公社时代和分田到户土地产量巨大差异,要见到人性;看到早起贪黑劳动,要见到自利;看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看到合作与信任。
见地深刻不是空话,要训练心理学眼睛,试着多拐一个弯。看到表层下面的根系,好比大楼耸立因为有基础支撑。
心理学尤其精神分析理论,无疑是洞察人性最好的工具。
“深而不全”要觉察
看到深刻不易,别陷在固执偏见中不能自拔,也要警惕觉察。
这几天有个新闻,说是某两个新冠肺炎患者刚治愈,就杀死了医生,这让我们看到人性之恶,无法言表。然而,我们却不能悲观绝望,还要看到人性之善。
看透生活依然热爱生活,才是最好态度。
为此,要努力并存各种深刻见解,不排斥,不偏激,去融合。
比如单位安排了某个科室先进集体,可以多个解读,工作出色,肯定科室负责人员,也可能平衡各个科室,依次轮换,还可能是全盘考虑,出于下一步其他考量,作为棋子使用。
比如参加研讨会,可去可不去还是去了,可能是尊重,是放松,是学习,是友情,是其他。
“选择性看见”才重要
从觉察看不见开始,逐步能去看,见到深度,见到全面,最后选择性去看见。
看似也是看见而已,不过因为主动选择,就不再盲目。
有个心理咨询故事,开会尿裤子的总裁心理咨询后,依然会尿裤子,可不再认为这是问题,问题就得以解决。
大千世界,繁华无尽,取舍之间,患得患失,实在普遍,最好就是在深刻看见后取舍。
这时候的看见,就是自我选择结果。
选择没有正确,重要的是用行动把选择变得正确。
对于人事物来说,就是从自我中心的需要进行视角转换,努力换到以别人需要为中心。
比如,看到有人跌倒,要思考人家需要不需要,自己需要是什么,能够在自己和他人两个需要之间切换。
看见需要,看见别人需要,看见自己需要,看见你我需要的最大公约数,这很重要。
如此才可以说,“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看见”有五个层次,也是五个步骤,可以视作我们反省修养的方式。从看到见,从盲从到深刻,需要时刻保持觉察,努力从身边小事情看见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