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的长假,还是随了惯例回了乡村老家,老家现在车子多了,在路旁的家中住着总不免被汽车声打扰,不够安静了。
虽然每次回去,都能看到乡村的空气比城里的好不少,天空也比城里蓝,没有了水泥森林的压抑,视野也非常空旷,可是现在却并不想回去,我仔细想想,大概是不想听到一些话,不想见到一些人情世故。
童年时,盼望着过年过节,享受着那样的热闹,似乎在那样的时间里不会有哀愁、不会有悲伤,所有的不快、烦恼都会消失掉,那时也许确实是活在童年的自我想象世界中。
不知从何时起,我竟然发现自己也不得不在这样的一些节日里去做很多的无聊之事,比如不远不近的亲戚让你去吃个饭,或者是因为感谢之前的某些事,或者是其它种种外因让他觉得要请你吃这个饭,于是乎不得不去。
去了之后,和那些并不相识的人坐在一个大大的圆桌上,以前感觉很尴尬难受,现在觉得没有必要,看那些人没有话找一些闲话来说,有时突然冷了下来,许多人大概都不自在,每个人却都还是装作享受。
再就是敬酒,不喜欢白酒的味道,我向来对工作频繁应酬都无法忍受多久,现在工作无太多应酬了,回家过节我自是更不想强迫自己喝那东西。那些桌上的人说就说吧,可是还是逃不了用能喝的液体去敬或者陪同桌的那些人喝。
其实喝酒的人不想与我等喝饮料或开水的人喝,我等也不想和他们推杯换盏,两方都不情愿的事情怎么就是因为习惯每次都逃脱不了走形式。
那些亲戚们,总会关心挣多少钱了现在,升到什么职位了现在,谈论的话题总是房子、车子、孩子之类的,那些自以为精明的人,感觉你帮了忙或者至少让他们觉得有必要功利地对你客气点,便会客气地待你,我看了,实在感觉可笑、无聊。
童年,是一段没有忧愁的岁月,那些世故是童年不能理解也不会去理解的,生活是在自我的真诚中流逝的,满世界的都是善意,别人不会管你一个毛孩子在干什么,你也不知道什么是“不得不”,除了读书学习这事儿。
长大了,看到的听到的,还有强加给你的,充满了无趣与禁锢,而仔细想想,或许什么都没有变,只是童年的你已经长大,假若再想过童年的自由无忧的无人打扰的生活,得靠着你自己的能力了。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回忆往昔岁月时谈到,他毕业回老家小住的那段日子里,他成为了别人议论的对象,那些言语议论让他感觉总有些难受,好像毕业了再在家中是件很不正常的事儿,但他改变不了别人的说法,直到他成为了名声在外的作家,回家了住很长时间,会再有那些议论吗?!
也许,期望回到过去就好了,不过是自我想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