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上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这段话出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作家莫言这样评价史铁生:“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饱含着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对亲情的讴歌,对母亲的思念......质朴的文字直击心灵,人生哲理的思辨,给人以许多震撼。
若事与愿违,请相信另有安排。
01、我与地坛影记
苍松翠柏、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朱红,坍圮了的一段段高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描绘了地坛的景象。年轻最该狂妄的我忽然失去双腿,这种晴天霹雳使人难以接受,于是萦绕在心头上,关于“死”和“为什么生”的事便成为了失去双腿几年中主要思考的事,好似地坛在冥冥之中的苦心安排。
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实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想清楚了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生命诚可贵,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见艰难、坎坷是常态。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人生苦短,执着于眼前就会心生烦恼,越烦恼越痛苦。
若是看轻了,看淡了,那些得失荣辱才会是一片过眼云烟。
02、大爱无言,母爱如水
“她不是那种关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在我失去双腿的日子里,她知道我应该出去走一走排解胸中的郁闷,但我独自前往地坛的时候,她又是何其的担心,我不在家的漫长时间里,她又是在怎样的坐卧难宁,兼具着痛苦与惊恐,当我长久的待在地坛,母亲就来找我了,在密密匝匝的树枝间,母亲焦急的四处张望,待她看到我好好坐在园子里,母亲便悄悄转身回去。
那时年轻自己早已被命运冲昏了头脑,殊不知自己以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人,然而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
多少次我已经看到母亲,她一个人步履茫然又急迫,走过了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但我决意不喊她---但这不是儿时的捉迷藏游戏,而是出于长大了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悔痛,丝毫也没有骄傲。
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当她的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的熬不住了?
一段时间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难道她来到世上只为儿子担忧,却不能分享一些我的快乐。
直到后来我终于明白:“或许是因为她心里太苦了,上帝也不忍心看见,于是早早的召她回去。”
有一年十月,当我再次来到园中,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要在这样大一座园子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我第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母爱如水,这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形同陌路,而是天人永隔。
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日子,当你喊出妈时,有人能答应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03、地坛与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我在这园中走过一年有一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园中我遇到一对老人、热爱唱歌的小伙、一个饮者、一位女工程师、长跑者、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不同的人生命运交织在一起,
在地坛时,我时而轻松快乐,时而沉郁苦闷,时而优哉游哉,时而软弱迷茫。失去双腿时,有三个问题困扰着我。第一个要不要去死?第二个为什么活?第三个为什么写作?
所以,第一个:死是一件早晚的事,无论如何也耽搁不了的事,便决定试着活下去。
第二个:为什么要试着活下去?好像仅仅因为不甘心,不试白不试,腿已经完了,试一试不会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会带来好处,这样一来,人也轻松了。
第三个:为什么写作?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在轮椅上的人,有朝一日在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有朝一日能留下一些什么,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平凡的每一天,日子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再过。
日复一日,生活也总是不紧不慢,它不会因为缺少一个人而停止不前,也不会因为多一个人而立刻突飞猛进。
不管你多么悲观、沮丧,总会雨过天晴。
写在最后
杨绛先生说:“人生就是一场修炼自己的过程。”
扶轮问路,史铁生虽遭残疾摧残却活的有声有色,他用身残志坚的行动为世人撞开一条路。
时光没有归程,一座“古园”,一把“轮椅”,是成为一个人都不可或缺的精神护佑;
而“热爱命运”“经历生活”,是史铁生奋斗一生教会我们的生存之道。
点个赞,愿你我都能及时走出困境,找回遗迷失的自己。
若事与愿违,请相信另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