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在他的脱口秀节目《晓说》中说:射击的射和高矮的矮造反了。“射”字是身、寸,身子只有寸高还不矮吗,而矮的矢字旁是箭,委是放弃,加起来不就是射箭嘛,所以这两个字造反了。
老浦追根溯源到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去剖析这个原因,结论是李斯在篆文中误把“弓”写成了身,而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它合理化了。弓弩要从身体发射,击中远方的目标。寸表示法度,射箭是要有分寸法度的,于是便有了射。
当然网上总有很勤劳的人,也有很渊博的人更清晰的指出了高晓松的错误。事实上他讲的道理是没错的,只不过应该换个措辞,造字的时候本没有问题,不过是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讹变。
其实我们小时候也会常常质疑很多东西,但是后来这种能力就退化甚至丧失了。究其原因不过是被传统教育的框架给圈住了,而且老师的权威不能受到挑战。人们认为书中的便是真理,质疑是愚蠢的行为,甚至会引来嘲讽和批评。于是,我们不敢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努力地保持与大众一致的思想和行为,终于有一天我们不是不敢而是已经没有了质疑的意识和追根溯源的心气。
所以生活中常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那有什么用!这个也没用!当所思所想所做都只是为了有用,那样的人生其实蛮苍白的。很多无用的事,反倒让人对于生命有不同的领悟。
我们有时不必执着于这些表象的差异,这个世界有很多也许是我们穷其一生都不能理解的东西。高晓松的对错也并不重要,尽信书不如无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比随着另一波大众去审视,或者非得要站在某人某个观点的对立面以显示自己的价值或正确更有意义。
有人说:我就是看不惯他balabala... ...如果真的看不惯,他又没一点可取之处,你为什么要强迫自己去看呢?这世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和人,你非要把时间浪费在撕的过程中,义愤填膺的又要怪谁。之所以说过程,是因为这种事是不会有结果的,即便你赢了,他出来道个歉又能如何呢。
我们要学习的是他对于问题的深究能力,也许这个深度还不够,他应该多去翻翻史书就能自己找到答案了。但是他至少思考过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抛出了这个问题,他也轻而易举的获得许多资讯。或许他愿意的话,只要看看那些引经据典的评论就能知道这两个字的来龙去脉。那么你呢?目光聚焦这这个字上,还是这件事上,抑或是你想明白了自己做事的背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