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的时候我在考虑什么

随着常州地块价格被一次次刷新,疫情后的房市突然走上了快车道,一路高歌猛进。有着学区房刚需的我,瞬间焦虑max,把买房这件事摆上日程。

买房从来不是一件小事,一线城市可能要靠6个钱包来支撑,即使是常州这样的四线城市,也不是一件易事,至少好几年的存款一键归零了。所以如何平衡买房需求和资金压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房子就是我最大的烦恼。从4月初到现在,工作日的中午和周末都在看房中度过,一次次的看房给我上了一课,让幻想落地。拿着现款觉得自己是大爷的时代早已过去,在学区房的板块,房东才是大爷,特别是最近疯狂的房市里,一天一个价格稀松平常,有一个房东更是坐地起价20万。终于在月末的时候可能要落地了,决定用这篇文章纪念一下兵荒马乱的四月。

看房教会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自己的需求,没有十全十美的房子,只有最适合你的房子,同事也好,朋友也好,每个人的需求点都不一样,自然适合你的房子也不一样。周围很多同事都是学位上车模式,来个40平的经济压力不大还能解决学区房需求,这是正解。而我考虑孩子上学的便利性,有投资价值和居住需求的学区房是我的正解。

从这个答案也可以看出,我想要的太多了,又想要有升值空间,有需要居住意味着最起码是小两室,还是学区房,一度我还想买双学区,所以这是第二个问题,明确需求能让你快速的找到标的,但只有需求与资金的匹配才能帮你快速的找到房子。这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很有可能你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投资客全款就把你好不容易看中的房源买走了。这也是实地看房后最大的感受。

如何让需求和资金快速匹配,那就是选择优先级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真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优先级的选择上,第一件事就是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包括房子的均价,也包括住房的趋势。在我的问题上,学区势必是第一位的,目前住所与一流学区的路程又决定了第二位的是居住需求,小两居是基本。这就把买学位这种方式剔除了,市中心30-40平的学位房租客多、周边环境杂乱决定了其不适宜居住,所以给我的选择只剩下一步到位的学区房以及住投分离的小面积。虽然我周围的同事都买的是40平左右的学位房,我也被形势压迫的有些焦急。但多跟中介沟通之后也了解小两居基本上是以后的大趋势,也在我的能力承受范围内。所以学区房和居住需求决定了我的备选范围。最后由于小朋友5-6年后才会真的用到学区,那么投资属性也十分重要,地段、板块如果选城市最中心的那势必资金不足,要在居住需求上有所取舍。既然投资属性是最次的优先级,在地段的选择上决定选择一个成长性板块,距离市中心不远、距离市政府板块也不远的中间板块。最后能够确保投资属性的必须是交通,所有的配套只要有便捷的交通一定能够满足你的需求,所以在常州已经有1号线的情况下,靠地铁近就是一个最好的保证投资属性的要素。可选择范围进一步缩小后,最终我多方对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住房。

以上就是我在买房时的考虑,这篇文章更像是一篇买房日记,我的思路和逻辑势必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说给各种刚需的朋友一点参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