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柳新 三琪工作室 今天
(公众号lja85688)
没把朋友圈做成仇人圈,你已经很棒了
(巴拿马草帽)
作者:柳新——首发
闺蜜从加勒比旅游回来,让我到她那里喝下午茶,并拿出一顶巴拿马草帽让我观赏,见我爱不释手,说:“这顶帽子款式和杜拉斯戴的一样,不过她那顶不是草帽。”
闺蜜又说:“杜拉斯因为戴了一顶男士礼帽,显得格外出众,也把那尚未成人的幼稚面孔向成熟推进了一步,中国少爷被她吸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后来的事情都可以拿它做契机……喜欢吗?送给你,希望这顶帽子给你带来好运。”
这是元旦期间的事情,当时她和她的那个圈子的几位有时间的女人一同去中美地区旅游,我在朋友圈见过一次,只有三张照片,一张是哈瓦那街景,另一张是在墨西哥酒吧里拍的,最有代表的朗姆酒和雪茄都出现了,还有寥寥数语,另外一张是海边沙滩照,据说那一片是裸体区域,闺蜜刻意隐去了不合国情的图像。
这次见面,她特意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还拿出那些不能公开的照片,一位亚洲面孔,身体健壮的裸体小伙子,身材魁梧,体格健壮,表情安静迷人,旁边站着一位混血美少女,娇小的身躯,栗色的长发,大大的眼睛,身体似乎正在发育过程,坚挺的,小而翘的乳房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闺蜜解释说:“不能直拍人家,一是保护隐私,二是不应该,可还是忍不住,这能让我们回忆那些美好的年月,虽然文化不同,但青春永远是最美,最好的回忆……你也不小了,是否该,切,又说了不该说的话,从前给人牵线算行善,现在被人说成是犯‘贱’。”
“怎么会,求之不得……别转话题,看这照片想起了电影《情人》。”
“找个情人也行。”闺蜜嗤嗤地笑着。
抚摸着像柔软滑润的草帽,不禁令人感叹,难怪这草帽名扬世界,按理不应该问价格,礼品嘛,最重要的是心意,可还是忍不住问了。
闺蜜淡淡地说:“还行吧,大概是白领一个月工资。”
“太贵重了,以后怎么还呀?”
“不用还,要是没有你,也不会认识张导,不拍戏也没机会认识那谁……”闺蜜居然把那段经历记得这样仔细,不容易。
十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我拉着闺蜜去参加一个电影发布会,姑父是电影发行公司的官员,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负责人,我和闺蜜从小就一起学习舞蹈,却都没有接触过与艺术相关的工作,她这次不知怎么来了热情,非要与姑父聊上几句,还直接表达了对拍戏感兴趣的意愿;此时刚好有位导演也在旁边,主动表示说,他们正在筹拍一个电视连续剧,有机会可以来试镜。
天算不如人算,闺蜜如愿以偿,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角色,接二连三的片约更是羡煞旁人,再后来嫁了位富商,便逐渐退出影视圈,过着优哉游哉的日子,虽然有时会给我发一些郁闷的信息,但过不了多久又是好消息不断,见面时满面春风的感觉非常不错。
那天在闺蜜家喝下午茶时,还是忍不住问了句:“去了美丽的加勒比,只见到三张照片,雪茄和朗姆酒虽是代表,这件礼物才能证明中美洲的最高工艺,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少不了巴拿马草帽。”
“真不懂?”
“草帽吗?”
闺蜜忽然变得认真起来,说道:“我要是在朋友圈晒了它等于埋下仇恨,比炫富拉仇恨还可怕。”
我终于明白,也不再追问。
她却半开玩笑说:“夏天到来之前赶紧找个男朋友,别人问就说这帽子是男朋友送的。”
“那还是先放在你这儿,这草帽太拉风……”
“没关系,五月份我们还要去加拉帕戈斯,属厄瓜多尔,那儿才是巴拿马草帽的原产地。”闺蜜憧憬的眼神闪闪发光。
“据说《中国北方的情人》里是男人戴草帽吸引女孩,《情人》和电影却没有这样的描述,杜拉斯到底怎么想的?”
闺蜜却说:“别那么在意小说里的情节,应该先顾自己,下次给你带女款,我可不会拿它晒朋友圈……”
闺蜜交际广泛,为人大方,如果在朋友圈中展示草帽,免不了有人提出要求,就算人家准备购买,以她的性格决不会做带货这种事,到头来也是赠送,问题是送谁不送谁呀?
而且她也经历过平民生活,那些过去的关系都在保持,如今大富大贵不能什么都不顾忌,低调做人的确难得。
春节至今,由于新冠病毒几乎没出过门,亲友间都是以电话信息问候。
过去的同事乔雨欣知道我准备写文字,已经问过几次:为什么还没见到作品?
本来想写职场经历,巴拿马草帽却总在脑中出现,便以此为契机,写一篇关于朋友圈的事情,算是开篇之作吧。
01
在朋友圈发文和转发都受个人欲望驱使,很容易盲目,为别人的想法做努力的同时也在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
难怪有些人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取材调研上面,既费时间精力也不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倒不如为读者写东西,人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完全不顾自己的分析和客观现实。
写东西的人要吃饭,无利益的事情没法儿做,极端的想法是:永远不发别人有异议的东西,没东西发就忍着。
随性发朋友圈的人却没有这些小九九,甚至根本想不到这层。
02
为了公司业绩和企划安排被迫发朋友圈,实在是无奈之举。
朋友圈有各种类别:
可爱型:晒娃,晒外面的料理,晒各种得意。
动脑型:自己的手工,自己的想法,旅游外拍。
高深型:琴棋书画,人生感悟,名篇深读。
晒过头被称为炫,任性的人会这样说:我行我素,朋友圈就当公园看待好了,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03
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能单纯为了分享,在这样一个色彩缤纷的思维世界里,有目无目的,有想法没想法,有一搭无一搭都属即兴表演。
朋友圈有各种表现:
不屑:看人家蒸包子,喝了不太贵的红酒,心里不自然地形成阶层链——这也晒?要晒就晒鲍鱼和龙虾,拉菲或单麦。
诅咒:喜欢嫉妒,容易产生仇恨心理,看人家满世界逛游,恨不得飞机出故障。
视而不见:别人发文跟我没关系,一般只转发,如果有想法也在内部群——好东西只与亲近的人分享。
自嗨:没经过岁月的洗礼,谈不上自律,某小鲜肉晒自律的过程太low。
揣测:往好处想也往坏处想,有心事却用其它方式表达。
大言不惭:某富二代看到某名演员与小三扯上官司,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一通再说,无非是别因为钱跟女人过不去,殊不知,那女人早就把这位影星掏空……
真不敢恭维这种有钱又在国外拿了高学历人的见解,不过是局限在自己浅显的认知上。
04
朋友圈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每个人看的,想的,学的都不一样。
还有就是肢体语言,人家无法感受到点头,表情,眼神,嗯嗯……
即便不被人讨厌的美食旅游,一旦有了众多的赞誉就会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就会接二连三地发送。
就算每天在圈里天天问安也难以获得好感,不熟悉的还以为受了什么刺激,远不如在职场见面时的寒暄问候,那是不得不做的,约定成俗的事情,在朋友圈却可能是忌讳。
好奇心本不是坏事,是旺盛求知欲的表现,在朋友圈却有点儿难,别人并不知道你此刻好奇,也不可能达到同步的思考和境界,没有同步思考的东西很容易被边缘化,激发想象力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也许就在若即若离和精神恍惚之间,被曲解和误解在所难免。
不怎么发朋友圈的可能没的发,不敢发,不知道怎么发,发了没实惠,发了会怎样?没准儿是阴暗与光明的对抗?
有些人混得好也喜欢发朋友圈,被人嗅到玄机自然是点赞成片;有人却不好意思,怕有攀附的嫌疑,互相认识的人一定会这样认为,因为不是每个人都点赞,让人觉得把朋友分出三六九等。
相反的也有,别人没点赞我也不点,万一他们之间有间隙?才不趟这浑水。
05
档次最低的发文是一天十几条同样的内容,有位接盘翡翠玉石的朋友,望着一堆曾经很值钱的宝贝长吁短叹,只好每天把这些东西在朋友圈一遍遍地推送,最后连自己的女儿也不得不拉黑——太刷屏,受不了。
就算有内涵的发文,如果没完没了地发也会让人倒胃口,毕竟是公共场所,除了最亲近的人于心不忍之外,很容易遭到大多数人的唾弃,不如省省。
上级让下级每天发文也是不明智的行为,隔段时间发一些有创意的内容,或者结合某个媒介才能真正起到宣传效果,而不是让人越来越反感。
回信晚了或没回都是隐患。
点赞怎么点,什么时候适合评论都有套路,不应该是奉承,而是心意表达。
永不点赞和永不发圈的人如同空气一般存在,就不恭维了。
不厌其烦又细心周到的人在朋友圈会感动不少人,人家有里有面,该说的不少,不该说的不多。
写完这篇,分别征求了闺蜜和乔雨欣的意见,得到的是既费解又忐忑的回复。
其中一句:没把朋友圈做成仇人圈,你已经很棒了。
E N D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