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知识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改变了过去口口相传的知识传递模式,人类有了书籍。过去几十亿人的知识汇聚在一起,书籍成为了最佳的载体。几千年的变迁,书籍只增不减,而人类由于自身的有限,用几十年的光阴将几千年的知识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是很难完成的。
过去古人著书,或许一生就一部,而现在的产书量却不知道是过去多少倍。如果一个人想要读完全世界所有的书,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衍生出一个问题:我们应如何读书?
朱光潜先生在《论读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几条实用的建议,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读完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1、是什么驱动我们想去读书?
2、从哪几方面去读书?
3、对于一本书,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读?
我们每做一件事之前,必要有目标,有目标,事易成功。有人读书全因兴趣,有人读书为做学问,有人读书为进仕途,诸如此类。
前文提到,学问不只是读书,读书只是研究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无论你的目的是什么,读书是一场攻坚战,马虎不得。有人家中书籍如山,却鲜少翻阅,只是为充门面。
读书首先要分类,一种是为了获取生活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的学问。常识是每人必需,我们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教我们一些基本生活生活常识,到中学,仔细读教材,大学借助图书馆,仍可学到很多常识。一些人专门从事学问研究,需读专业著作,相关的旁类书籍,读下来估计可以充当一个小型专业图书馆了。
读书虽好,但也仍有两个缺点:1.读书易使读着不专精。面对浩繁的书籍,还没开始读,就已经眼花缭乱,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要明确目标。2.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书海太大,人若落入其中,便会被千人的千种观点,敲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专修一门就只学一门,旁枝学问,一点不沾,学问也只会越走越窄,死路一条。
我还记得初学哲学中的联系发展观点中,提到事事有联系,时时有联系。所以我们不能贸然断定修经济只看经济,跟政治就毫无关系了。世间没有绝对孤立的学问。一个门类就牵涉很多,比如历史学必须学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心理、哲学等等。
读书并不在多,而在于选的精,读得彻底。古人就有很多读书的方法,比如朱熹提到,读书有三到:眼到、心到、口到。精读一本书十遍,比泛读十本书要获益良多。读通透,就如驰骋原野,心宽天地广。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科目就是选择某一科,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为心中有的疑惑,需要去书中寻求答案。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苏东坡提出:每次读书设定一个问题,去书中找到问题,在设定第二个问题,如此循环,答案得出,书也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和一般泛读不可同日而语。
朱熹建议他的学生也照这样的方法读书,每次不必太多,寻求一个问题最佳。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对问题逐次研究,必有所得。
读书要有中心,才能形成系统。书中的知识被一个中心串联,便成了系统。养成习惯,以后在读其他的书自然也会成为一个个的体系。人大脑的逻辑自然也被训练出来,说话有逻辑,办事有条理,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脑问世以来,人类的储存能力一下猛增。但是人类大脑的记忆却是有限的。我们读书中难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记忆,因此我们需要额外的记忆储存室。以前人们靠笔记,近代用卡片,现代电子产品成为新一代的记忆王。读书过程中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摘录分门别类的存放,等到以后要用的时候,便于查找,达到事半功倍。对于若有心在学术上有研究的朋友,宜早做准备。
读书细水长流,需得静心。心浮气躁,读书则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