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央视一套正在播放的《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纪录片,画面中,演员正在演绎欧阳修在滁州任上的生活场景,那略显落寞却又坚毅的神情,突然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某个片段。立秋之后再读《秋声赋》,不禁感慨颇多。
第一次读《秋声赋》,是读大学的时候。那时窗外的秋雨正淅淅沥沥地下着,不时有风吹动窗外的绿植,当读到"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时,窗外的风声雨声仿佛与文字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一时间竟分不清是现实中的秋声还是文字里的秋声。这种跨越千年的通感体验,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欧阳修笔下的秋声,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肃杀之气,更道出了人生况味。那"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凄清景象,何尝不是人生际遇的写照?但最打动我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深刻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不是矫揉造作的伤春悲秋,而是一个智者对生命本质的清醒认知,是"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豁达,是"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的坦然。
读《秋声赋》不能帮我们提升什么物质水平,但它赋予了我们一种珍贵的能力——倾听的能力。听秋风掠过树梢的韵律,听古人藏在文字间的心事,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回响。这种能力,让我在这个充斥着短视频和碎片信息的时代,依然保持着对生活质感的敏感。在这个被各种屏幕占据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眼睛看世界,却渐渐忘记了用心灵感受世界。每天早晨睁眼第一件事是看手机,通勤路上盯着社交媒体,工作时对着电脑屏幕,晚上睡前还要刷会儿手机。我们的感官被过度刺激,心灵却日益麻木。读《秋声赋》这样的古文,就像是给过度兴奋的神经按下了暂停键,让心灵重新找回自己的节奏。
说到欧阳修,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与梅尧臣的友谊。两人虽然相隔千里,地位悬殊,却通过诗文往来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梅尧臣家贫,用的都是粗糙的纸张,欧阳修却珍而重之;欧阳修被贬时,梅尧臣写诗相赠,给予精神支持。这种超越功利的心灵交流,在今天这个点赞之交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不禁想起去年冬天,好友受挫,我抄录了《秋声赋》中的"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相赠。她后来告诉我,这段话让她在低谷中看到了希望。
常思文史哲于生活何益?在喧嚣浮躁中,守住一方心灵的澄澈与情感的深度,这或许就是它最朴素也最恒久的意义。它让我们在个体的渺小与短暂中,触摸到人类精神的广袤与不朽。那些关于生死、友情、宇宙的思考,那些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如同暗夜星火,照亮的是我们当下生活的质地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