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家中有事外出,走时包中装了《陈鹤琴与活教育》。在车上便读了其中二十页,主要内容是关于陈鹤琴先生的生平。虽然是节选和压缩部分,但细细读完,对先生的一生初步有了了解:
幼年——陈鹤琴先生幼年失去父亲,但智慧的母亲送他读私塾,主要读背《弟子规》、《论语》等,让他的幼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
童年——在小姐夫的帮助下读了惠兰中学,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获取了中西文化的精髓。并发现在私塾读书只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青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学习刻苦,每天四五点起床读书学习,各科成绩出类拔萃,被推选为留学生。
成年——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留学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校长。
陈鹤琴先生在办学期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推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提倡“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学习方法,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
我的思考:
陈鹤琴之所以被誉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关键在于有一颗爱孩子、爱人民、爱国家的赤城之心。他一生专注教育,专注儿童教育,用自己博学的知识和开放的教育视野,发现中.国之所以落.后,在于落.后的教育。所以他从最基础的教育——幼儿教育做起。
他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追踪观察记录808天,用图片、文字记录了大儿子陈一鸣的婴幼儿成长阶段,掌握了儿童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对照现在的做法,其实就是亲子日记。先生正是在撰写亲子日记的基础上,很好地结合理论与实际,成就了他的儿童心理学。
写到这,我想起一句话: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
陈鹤琴先生一辈子都在做教育,而且一直致力于幼儿教育。并在他“活”的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做“活”了幼儿教育,让我看到了“以孩子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热爱孩子的教育情怀。为了让幼儿教育得到规范发展,先生从培养幼教师资、编写幼儿教材、亲自为儿童组织活动、规范儿童玩具等做起,让中.国落.后的幼儿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
当然这其中,先生忠于教育的行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受到过左.倾.思潮的干扰,遭到过错误批判,受到过不公平的对待。但先生从未放弃自己的教育梦想,最终在1982年获得平.反。
我想,一个人有了梦想,就会在梦想的支撑下一直追寻下去。
陈鹤琴先生是幼教之父,这是幼教界的一份荣耀。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深学“活教育”理论,以此补足理论短板,发现幼儿教育真谛,从而转变教育理念,以扎实的学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做“活”幼儿教育,让现在的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开朗的性格,与人合作的精神和经得起挫折的毅力,以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儿童。